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上的工作还有很多要做。
今天,特朗普在白宫玫瑰园的演讲中,正式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为了“保护美国和它的子民”,他会通过谈判为美国谋求更有利的条款,他说:“虽然我们退出了,但未来会重启谈判,为美国带来一个更为‘公平’的协定。”作为全球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就意味着将不再遵守节能减排的承诺。如此一来,气候进一步恶化的风险急剧增加。
反观国内,习大大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就明确说过,“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紧接着环保部发布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而这正是贯彻落实打造“绿色丝绸之路”精神的路线图。
由此可见,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中,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所以还有很多相关的工作要做,毕竟“一带一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生态环境复杂,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普遍面临着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加快转型、推动绿色发展的呼声不断增强。
那么,硬科技领域中又有哪些技术可以应用于环保产业呢?
利用人工智能预测植被覆盖情况
全球大片森林的退化,影响了整个生态环境。为了可以实时掌握森林的变化,现在已经有很多国家启用人工智能程序Terra-i。它能根据实时的降雨量来预测特定区域的植被面积,然后再把预测结果跟卫星图片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的差异,就能精确呈现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值得一提的是,Terra-i在分析时还能够利用神经网络“学习”不同降雨量与植被面积之间的关系,而它的分析结果还能够为环保工作者直观的呈现出陆地上整片森林的样子。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助力节能减排
早在2015年,IBM和北京市环保局合作推出“绿色地平线”项目,利用IBM认知计算、大数据分析以及物联网技术,分析空气监测站和气象卫星传送的实时数据流。除了能够提供精准的天气预测之外,还能实现对污染来源和分布状况的实时监测。
此外,在节能减排方面,IBM研究院开发了一套新能源功率和天气模型预测解决方案,结合天气预报和优化分析技术预测风能和太阳能的发电功率,能够帮助能源电力公司提高新能源发电并网的可靠性。目前该项技术已经在国网冀北电力的张北县风光储输示范项目(670MW)的一期工程(160MW)得到应用,并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大约10%的新能源并网量。
无人机成为环境监测新途径
近些年无人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让这一局限于科幻电影的技术走进现实生活。在环保领域,无人机也成为环境监测的新途径。人们可以利用无人机来进行高空拍摄,观察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景象、观测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偏远草原中的罕见秃鹰以及珊瑚礁。
除此之外,无人机还可以用于植树造林、监测森林退化情况、追踪动物、抵抗森林火灾等等,已成为环保领域必不可少的工具。
利用计算机模型反馈生态系统如何运行
生态环境的恶化,往往伴随着人类干扰、物种入侵、火灾等现象,那么在这之前的自然栖息地是什么状况?计算机模型往往能提供最准确的答案,LANDFIRE项目被证实很有效。LANDFIRE描绘了美国超过1800个生态系统在原始状况下是如何运行的,这样就产生了美国首个“生态系统百科全书”。它最初被用来创建名为“植被偏差”的数据集,把这些生态系统的当前状况与“原始”状况进行比较。LANDFIRE输出了数量惊人的地图,已被用于监测阿巴拉契亚山道的自然状况、全美荒地的火灾隐患等诸多用途中。
森林测绘助手:激光雷达
将激光雷达应用于远程绘制森林,是一种判断伐木情况的高效而准确的工具。当一架装备有激光雷达的飞机飞过森林上空,会释放出光脉冲信号,这些信号从植被折返后,将再被飞机检测到,通过分析这一过程的耗时就能够完成对森林的测绘工作。
但这样一来就需要动用到飞机和激光雷达设备,其成本高于传统的地面测控。不过,随着激光雷达成本的不断降低,这项技术将成为环保产业中的利器。
纵观国内硬科技领域的企业,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激光雷达等领域中,除了BAT三大巨头之外,还有中科云创、禾赛科技、拓攻无人机、芝麻科技、潜行科技、小视科技等众多有实力的企业。而“一带一路”带来的环保产业机遇,正是这些企业“走出去”的好机会。
虽然对于“走出去”的硬科技企业来说,一定会面临众多挑战,就比方说当地法律法规、项目标准、以及语言文化上差异,但是这些挑战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的契机下,或许都将迎刃而解。
所以,这些有实力的硬科技企业,一定要抓住机遇,勇敢的“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