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水文环境监测站:智能化水文环境感知与决策支持【TH-SW4】北斗水文环境监测站作为融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多传感器技术的智能化监测平台,专为水域动态管理与灾害预警设计,通过构建"空-地-水"一体化的监测体系 ,突破传统水文监测在时空精度与极端环境适应性上的瓶颈,为水利工程安全、水资源调度及防灾减灾提供全要素、实时化的决策支持。 例如,在太湖流域监测中,系统集成总磷、氨氮等水质传感器,结合水文数据评估水资源可持续性,预警蓝藻暴发风险的时效从72小时缩短至6小时。 2.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内置水文动力学模型(HEC-HMS),实时计算洪峰流量与传播时间。 三、典型应用场景:从极端环境到城市治理1.极端环境监测在新疆大江大河水文监测项目中,系统通过北斗短报文实现全国范围内无信号地区的数据传输,为偏远地区水利工程安全监测提供可靠保障。
北斗水文环境监测站:毫米级形变感知 + 全天候数据回传,让水文监测进入 "动态厘米时代"【WX-SW1】通过融合北斗三号高精度定位技术与多传感器集成方案,构建了 "空 - 地 - 水" 一体化的水文动态监测体系 ,其核心优势在于突破传统水文监测的时空限制与精度瓶颈,实现从河道地形演变到水利工程安全的全要素实时感知。 该系统采用北斗双频载波相位差分(RTK)技术,配合特制测轨算法,在静态监测模式下平面定位精度达 ±3mm+0.5ppm,高程精度 ±5mm+1ppm,动态监测采样频率可达 10Hz,为水文过程的精细化分析提供毫米级数据支撑 在长江中下游某水文站的应用中,该系统在 2024 年特大洪水中持续工作 72 小时,通过北斗短报文回传数据 1200 余条,水位监测误差控制在 ±2cm 内,为堤防抢险决策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 系统还具备智能预警功能,内置水文动力学模型(HEC-HMS),实时计算洪峰流量与传播时间,当监测值超过预设阈值(如水位超警戒水位 0.5m)时,自动触发北斗短报文告警,信息优先级高于常规数据,确保预警信息
水文监测站:守护生命之源的“隐形卫士”【WX-SW3】当我们享受着江河湖海的滋养时,有一群“隐形卫士”正24小时坚守岗位,默默守护着水资源的安全。 以山东水境传感的SJ-SW4监测站为例,它采用先进的K波段平面雷达技术,无需接触水体就能精准测量,即使在狂风、雾霾、泥沙等极端环境下也能稳定运行。 2023年新河庄水文站通过监测数据成功预警水阳江流域洪峰,避免了船只停靠对监测的干扰,保障了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智慧管理,让每一滴水都有“数据档案”除了防洪,监测站还是水资源管理的“智慧大脑”。 例如,某水库监测站通过非接触式雷达技术,不受水温、漂浮物影响,连续输出精准数据,为农业灌溉调度提供科学依据,让每一方水都得到高效利用。科技赋能,小设备有大能量现代监测站早已告别“人工测流”的传统模式。 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这些“隐形卫士”正以科技为笔,描绘着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让每一条河流清澈流淌,每一方水域安全可控,这便是它们写给地球的“水文情书”。
北斗生态环境监测站:构建一体化生态环境气象感知网络【TH-FZ6】北斗生态环境监测站作为融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多源环境传感技术的创新平台,通过构建“天-空-地-网”一体化感知网络,实现了对生态环境要素的实时 多模态传感器融合大气环境监测:集成温湿度计、风速风向仪,结合北斗定位数据生成污染扩散轨迹模型。灾害预警模块:集成雨量计,对山体滑坡、森林火灾等灾害进行早期识别与定位。 反向控制能力:通过北斗短报文指令远程调控治理设备(如启动污水处理厂应急阀门、调整湿地水位)。案例:某流域监测站在暴雨期间通过北斗短报文紧急关闭尾矿库排水阀,避免重金属泄漏事故。 农业绿色发展部署田间监测站,利用北斗导航指导精准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20%-40%。通过土壤墒情与作物长势监测,预测病虫害爆发风险,提前部署生物防治。 海洋生态保护在近海部署浮标监测站,通过北斗短报文传输赤潮、油污预警信息。结合北斗导航与声呐技术,监测珊瑚礁退化与渔业资源分布,为休渔期划定提供依据。
以 TW-FZ6 型监测站为例,其集成的北斗数传终端 PD19 可将传感器数据压缩为短报文格式,单次传输数据量达 1000 汉字,通信成功率超 98%,实现全国无盲区数据覆盖。 终端内置 AI 芯片实现本地异常数据识别与压缩(边缘计算时延 < 200ms),云端平台则运用时空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全国监测站点数据进行融合处理。 依迅北斗为湖北省打造的 "北斗 + 生态安全" 系统,通过布设 500 余个监测站,实现对长江经济带沿线土壤重金属、大气 PM2.5、水质 COD 等参数的实时监测。 在气象水文领域,该设备配合雷达流速仪,可实现中小河流水位流量的自动监测,数据通过北斗数传终端实时回传,使山洪预警准确率提升至 85% 以上。特殊环境监测拓展了应用边界。 未来北斗环境监测系统将与低轨卫星星座协同,形成 "星 - 地 - 空" 三级监测网络:低轨卫星提供大范围遥感数据,无人机完成中尺度巡检,地面监测站进行定点观测。
图片2.png 2、图像抓拍,视频数据采集,系统平台远程打开水雨情监测站点视频监控画面控制,可选字符数据叠加到视频画面。 3、数据传输,4G/3G/2G/GPRS/nb/北斗等通信方式可选。 水雨情监测遥测终端 计讯物联水雨情监测遥测终端进行视频(图像)、流量计、水位计、雨量筒数据采集,遵循水文通信规约,通过4G、GPRS、NB-IoT或者北斗卫星进行监测数据平台上报,支持数据多中心发送,省 /市水文监测单位监督管理,平台实时显示、存储各监测点数据,并及时分析、发布预警信息,实时监控现场水位、降雨量、流速、流量视频等数据,为防灾工作做出精准预判。
作为地表水长期监测的 “固定哨兵”,浮标式在线水质监测站以其独特的工程设计与技术集成能力,成为水环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数据节点。 其核心优势在于将高精度传感技术、低功耗物联网与抗恶劣环境工程学深度融合,构建起覆盖 “分钟级响应 - 月度校准 - 年度运维” 的全周期监测闭环。 在布设层面,该设备采用模块化浮体结构(通常为高密度聚乙烯材质),通过锚链与河床重力锚固定,可适应水库、湖泊、河口等不同水域的水文条件,吃水深度通过配重系统精准调节(典型工作水深 0.5-2m),确保传感器探头处于水体混合均匀层 (基于 ARM Cortex-M4 内核)实时预处理数据(包括异常值剔除、温度补偿、漂移修正),通过 LoRaWAN/NB-IoT 双模通信模块上传至云平台,传输延迟<30s,在无公网覆盖区域可切换至北斗短报文通信
当固定监测难以覆盖流域尺度的水质空间异质性时,漂浮式水质自动监测站以 “移动采样 + 智能巡航” 的技术特性,成为突破传统监测瓶颈的创新方案。 在环境感知与数据采集层面,其技术突破体现在多维度参数的协同测量:除常规水质传感器(pH、溶解氧、浊度等)外,创新性集成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工作频率 300kHz),可同步获取 0.1-10m 水深的流速、流向数据(垂向分辨率 0.2m,流速测量精度 ±1%),实现 “水质 - 水文” 参数的耦合采集。 定位与导航系统采用北斗三号双模定位模块(定位精度 1m,授时精度 10ns),配合 16 线激光雷达(探测距离 0.5-30m,角分辨率 0.1°)与机器视觉避障算法(基于 YOLOv5 目标检测模型, 其浅水区适应性(最小作业水深 0.5m)与复杂地形通过性,更使其成为湿地、浅滩等传统设备难以进入区域的 “监测利器”,推动水环境管理从 “定点监测” 向 “全域感知” 跨越式发展。
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启动建设;2000年,北斗一号系统完成建设;2007年,北斗一号最后一颗实验卫星发射成功。 2012年,北斗二号系统建成并开通。 目前其基于北斗的相关产品已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测绘地理信息、森林防火、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应急搜救等领域,关系着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软件升级后有何变化? 空间段主要为北斗卫星,北斗系统空间段由若干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等组成;地面段核心功能为追踪及控制北斗导航卫星,主要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地面站,以及星间链路运行管理设施 由于北斗导航属于我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产业链基础设施(卫星设计、制造和发射,及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的建设)主要由相关国企负责:导航卫星设计、制造、发射等主要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及成员单位负责,如航天五院 、航天一院、航天电子等;地面段主控站、注入站、监测站的参与单位包括中电科、中国卫星等。
国产北斗雨量监测站:打造智慧农业的 "降雨 - 作物响应" 决策引擎【WX-YJ3】该设备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深度融合北斗高精度定位 / 授时技术与智能传感技术,构建了具备时空溯源能力的雨量监测新范式。 创新集成北斗双频 GNSS 模块(BDS B1I/B2I 频段),实现降雨数据的时空精准标记:定位精度达厘米级(平面 ±5cm,高程 ±10cm),授时精度≤50ns(与 UTC 同步),解决传统雨量站 数据传输采用 "北斗短报文 + 4G/NB-IoT" 双模冗余设计:在公网覆盖区域通过 4G 模块实现分钟级数据回传(1 分钟 / 次采样),偏远地区自动切换至北斗 RDSS 业务,单次报文可传输 8 数据质量控制环节引入三阶误差补偿算法:针对温度漂移(-40℃~70℃工作范围),通过 NTC 热敏电阻实时采集环境温度,调用多项式拟合模型(R²=0.998)修正测量偏差;针对风场干扰,集成二维超声风速仪 针对病虫害预警,系统内置农业气象模型库,如水稻稻瘟病预警模块(当连续 3 日气温 20-30℃且相对湿度≥90% 时启动预警),预警信息通过北斗短报文优先推送至农技部门。
从农业灌溉到城市防洪,从气象预报到水文研究,每一个与水相关的领域,都离不开对降雨量的精确掌握。 光电式传感器通过发射和接收光线,根据雨滴对光线的遮挡和散射变化来判断降雨量,不受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的过多干扰,稳定性强。 功能优势:全方位保障数据质量与设备运行自动雨量监测站在功能方面展现出诸多优势,确保了其在复杂环境下能够稳定、精准地工作。在测量精度上,它堪称 “精益求精”。 该设备具备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为应对野外复杂多变的环境,它采用特殊结构设计和材料工艺。防风防尘装置可减少外界干扰,加热元件能防止冬季结冰影响测量精度。 水文水资源管理离不开自动雨量监测站。水利部门通过监测降雨量,能够更好地掌握河流水位变化趋势,合理调度水资源。
它是一种能够实现远程监测和控制的关键设备,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水文水利、环境监测、工业自动化、能源管理等。 多通讯方式:通过多种通讯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如4G、以太网、Lora等,以适应不同的网络环境和覆盖范围。远程管理和配置:支持远程运维平台对设备进行远程配置、远程升级、重启等操作,方便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图片遥测终端机的应用场景水文监测站点:用于监测站点,例如水位站、水文站和雨量站。可以实时监测水位、流量和降雨量等参数,通过无线或有线方式将数据传输到中心控制室或监测中心。 通过监测水位、流量和水质等参数,该技术可为农业灌溉系统、城市供水管网和工业用水系统提供实时的水文信息,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图片遥测终端机MTW46-12-4A在水利和水文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们可以实时监测和传输水文数据,帮助决策者和管理者做出明智的决策,保护水资源。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大背景下,旱情已成为威胁农业生产、城市运转与生态环境的关键自然灾害。 以墒情监测站为单元,从微观层面对墒情站点实时数据、最新图片以及土壤墒情过程线等重要专题信息进行全量展示。 旱情评估系统基于气象、水文、墒情监测实时数据,结合旱情评估指标,进行旱情单指标评估,利用GIS地图渲染技术生成基于气象、水文、墒情等单指标旱情评估的干旱监测图,周期性生成旱情评估专题产品。 旱情预警系统通过“一张图”展示土壤墒情监测站点、最新图片和过程线等信息,进行地市为单元的旱情预警。 无论是农业生产中依据土壤墒情、降水距平指导灌溉,还是城市运转里借水库水位、干旱指标调配水资源,亦或是生态保护时依托植被、生态旱情数据守护环境,星图云开放平台都能深度嵌入业务场景,为用户提供从技术到服务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水文水资源管理:通过监测降雨量,水利部门能够更好地掌握河流水位变化趋势,合理调度水资源,预防洪涝灾害和干旱缺水情况的发生。比如在水库管理中,依据雨量监测数据来科学控制水库的蓄水量与泄洪时机 。 二、为自动雨量监测站注入智慧 “灵魂”当自动雨量监测站产生了奇妙的 “化学反应”,极大地拓展和提升了自动雨量监测站的功能与价值。 通过搭建的物联网平台,将这些设备采集的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气象与水文感知网络 。这将为各行业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环境数据,助力实现更精细化的管理与决策 。 例如,在生态保护领域,通过综合分析雨量、水位、土壤湿度等数据,更好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珍稀动植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 。 相信在未来,随着科技的持续创新,自动雨量监测站将在更多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为我们创造一个更加智慧、安全、高效的生活环境 。
一、技术原理与系统架构系统采用“基准站-监测站-数据中心”三层架构:基准站部署于稳定区域,提供高精度空间坐标基准;监测站通过扼流圈天线接收北斗、GPS、GLONASS等多系统卫星信号(支持4系统11频点 二、核心技术特点与性能优势系统凭借多项关键技术实现高精度、高可靠性监测:多系统融合定位:支持北斗B1/B2/B3、GPS L1/L2/L5等多频点信号,通过多星座数据融合降低遮挡区域定位误差,GDOP值 (几何精度因子)≤1.5,提升复杂环境适应性;自动化与低功耗设计:采用30W太阳能板+20AH电池供电,功耗低至0.6W,-40℃~+85℃工况下稳定运行,支持独立工作模式下位移报警与数据输出,减少人工干预 :集成倾角、加速度传感器,辅助检测位移突变,驱动观测频率自适应调整(静态1分钟/次,动态1秒/次),实现“常态监测-异常预警”智能切换;抗干扰与稳定性:扼流圈天线配合磁性吸波材料降低多径效应,基准站与监测站基线距离 三、典型应用场景与实践价值系统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与工程安全领域:地质灾害预警:在滑坡、泥石流隐患区布设监测站,通过累计位移量(如日变幅>3mm)与速率变化触发多级预警,提前12-24小时为疏散决策提供依据
超声波雪深监测站:预防融雪性洪水灾害【TH-XS1】超声波雪深监测站通过非接触式高精度测量技术,能够实时追踪积雪深度变化,结合气象数据与水文模型,为融雪性洪水灾害的预防提供关键决策支持。 水文耦合模型:输入雪深、土壤湿度、前期降水等参数,计算融雪径流量(公式:Q=C·S·ΔT,其中Q为径流,C为融雪系数,S为积雪面积,ΔT为温度变化)。 多源数据协同验证卫星遥感校验:通过MODIS雪盖产品验证地面监测站的空间代表性。土壤湿度传感器:监测下渗能力,修正融雪径流预测偏差。雨量计联动:区分雨雪混合降水对洪水的叠加效应。
其独特的抗干扰设计与全场景适应性,使其成为复杂环境下形变监测的首选方案。 一、核心技术架构与性能优势监测站采用“天线-数据处理-传输-供电”一体化设计,核心技术亮点显著:高精度定位能力:搭载多频扼流圈天线(支持北斗B1/B2、GPS L1/L2等多系统信号),结合差分RTK技术 +1ppm)、垂直±(5mm+1ppm),可捕捉地表0.1mm级微小位移;抗干扰与稳定性:天线内置磁性吸波材料,有效抑制多径效应与电磁干扰(如高压电线、移动通信基站干扰),在城市高楼区、山区等复杂电磁环境下数据有效率 三、部署规范与技术创新监测站部署需满足严格技术规范:基准站与监测站基线距离推荐<500m(最大不超过2km),天线20米内无高大遮挡物,安装底座采用混凝土浇筑固定(抗风等级≥12级)。 技术创新方面,设备集成AI自适应滤波算法,可动态消除环境噪声干扰;支持RS485接口扩展温湿度、裂缝计等传感器,构建多参数监测网络,实现“形变+环境”协同分析。
GNSS位移监测站边坡位移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方案:关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来分析: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需求从历年来的数据可以看出来,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 2)分辨率:标准模拟量:电流:0.5μA:振弦式:频率:士0.01Z:温度:0.1℃:每通道浏量时间:3秒:时钟精度:+1分钟/月;通讯方式:RS485,可扩展232/GPRS/RJ45;环境温度:-20 ℃+60℃气象水文流量站1、一体化风速、风向、温度、湿度、气压、雨量气象仪风速范围:0~40m/s,精度:±0.5+2%FS(60%RH,25℃) 风向范围:0~359°,精度:±3°(60%RH, 供电系统(太阳能板、蓄电池、含控制器等配件)数据传输层:数据传输的网格化,确保数据稳定传输:1.采用无线传输以 4G/5G 网络为主,支持实时数据上传适用于信号覆盖良好区域;2.卫星传输在偏远山区部署北斗短报文终端 通过精准监测和早期干预,减少灾害引发的次生生态破坏(如滑坡导致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防灾减灾体系的 “千里眼” 和 “顺风耳”。
视频内容 一、产品概述 本产品通过物联网功能实现可移动的环境监测站,随时随地监测环境数据的同时上传数据到云平台,方便监测人员和监督人员同步测量环境数据。 本产品属于小型的移动监测站,比较适合外出携带进行环境监测,适用于个人或从事环境监测行业,目的是实现环境数据和地理位置实时回传到云平台。这样就可以动态监测不同区域的环境数据,同时也方便安装和布置。 二、产品的亮点: 主要亮点有: 1、 采用E53扩展板,方便更换环境监测传感器模块和调试,同一个底板重复利用,节约成本价。 3、 实现环境数据和位置信息同步发送的云平台监测,并在腾讯云的位置服务显示监测站的地图位置。 4、 采用Cat1 4G模组实现移动连接云端,不受地域限制。 这个方案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大体功能已经完成,可以实现真正的移动物联网环境监测站了。为了方便使用,我还特地拿胶布缠绕整个板子,防止身体上的静电击穿电子元件。如下面虽然丑却很实用的成品:
光伏环境监测站:为光伏电站撑起 “保护伞”柏峰【BF-GFQX】光伏电站的高效运转,离不开对周边环境的精准把控。 光伏环境监测站就像一位全能的 “环境管家”,24 小时监测各种环境参数,为电站的安全运行和效率优化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撑,让每一块光伏板都能在最佳环境中发挥最大效能。 在信号良好的地区,4G/5G 无线传输是首选,能实现数据的实时上传,让电站管理人员在中控室就能实时掌握环境动态;在偏远地区或信号不稳定的区域,会采用北斗卫星传输或有线传输方式,保证数据不中断。 二、监测内容:影响光伏电站的关键环境因素光伏环境监测站监测的内容全面且精准,涵盖了所有可能影响光伏电站运行效率和安全的环境因素。光照是影响光伏发电的最核心因素,监测站会持续跟踪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 (二)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受建筑环境影响较大,光伏环境监测站能针对性地解决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