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消费意识的转变,二手物品交易成了一种时尚的潮流生活模式。小到一支钢笔、一本书,大到一辆汽车、一套房,以物换物或者变现的二手交易模式逐渐受到追捧,相关网络二手交易市场也逐渐火爆。
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循环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丰富二手商品交易渠道,鼓励“互联网+二手”模式发展,促进二手商品网络交易平台规范发展,提高二手商品交易效率。
进入快速发展期
北京白领陈宏居住的社区最近刚刚建立了一个二手物品交易群,他已经把家里闲置的一个车载冰箱、几本英语教材转让了出去。而此前,他也一直喜欢浏览二手商品电商平台,在上面买过不少东西。
近年来,随着大家对绿色环保的消费、生活方式越来越认可,人们的观念逐渐转变,会有更多人愿意把家里的闲置物品拿出来放到流通市场,也会有更多的消费者接受和喜欢上购买性价比极高的二手物品。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二手电商交易规模约2401.2亿元,预计年底达4802.4亿元,同比增长20.0%。
“闲置经济的本质是一种存量经济,是对物品不同生命阶段的共享。”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勇坚表示,在共享经济从涨潮、退潮再到趋于理性的过程中,一种共识也在逐渐形成:共享的本质不是刻意创造闲置,而是合理消化闲置,以有限资源服务于更多群体。
“每年‘双11’‘双12’要添置新物件时,我都会清理一些闲置物,或者挂上二手交易平台出售,或者找线下废品店处理。”刚步入职场的吴晓芷告诉记者,她喜欢买买买,但更享受闲置物品交易的乐趣,用她的话说就是“有着开盲盒一样的惊喜和物尽其用的满足”。
当前,闲置物品交易范围覆盖了几乎所有消费品品类。二手交易的物品中,手机、电脑、电视等3C产品占很大比重。据闲鱼数据显示,在2022年“双11”期间,有超过4000万件闲置物品被挂上闲鱼参与流通。在回收领域,手机与旧衣占了较大份额。在买新手机时,提前置换出旧机,已成为许多年轻人间的“低碳默契”。
二手交易循环出新时尚
事实上,近年来,二手闲置物品的循环再利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将自己不需要的产品交易给其他需要的人,本质上就是使旧物变成新资源,将浪费变成消费,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成为了一种新时尚。
在进行二手交易的群体中,年轻人占了很大比例。QuestMobile发布报告显示,闲置市场以25—45岁、一二线城市的用户为主,其中闲置交易类APP更加吸引年轻用户使用。
“我觉得买二手商品特别划算。”大学生小李在二手商品电商平台上,买过六级教材和教师资格证资料。她还在学校的二手群里,买过宿舍用的椅子和书架。
“我不但经常使用二手交易电商平台,而且还爱逛线下的‘跳蚤市场’”。北漂青年罗先生告诉记者,周末他经常光顾北京的“鬼市”,“攥着手电筒在摊位前屏息挑选,一番讨价还价后能买到称心的物件,值得让人高兴上好几天。”
事实上,繁荣发展的二手电商交易市场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撑。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规范发展二手商品市场,完善二手商品流通法规,建立完善车辆、家电、手机等二手商品鉴定、评估、分级等标准,规范二手商品流通秩序和交易行为。同时,鼓励“互联网+二手”模式发展,推动线下实体二手市场规范建设和运营。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循环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丰富二手商品交易渠道,鼓励“互联网+二手”模式发展,促进二手商品网络交易平台规范发展,提高二手商品交易效率。2022年7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等又发布了《关于印发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名单的通知》。
“随着‘闲置经济’‘共享经济’‘循环利用’等绿色消费理念逐渐流行,人们逐渐把视野从追逐新品转移到二手换新上来,‘买二手、用二手’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特别是青年人接受,甚至成为一种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而闲置物品的流通再利用,可以从需求‘减量化’的角度促进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李勇坚表示。
从省吃俭用型“物尽其用”,再到今天共享型的“能用尽用”,惜物的传统没有变,但新消费理念行为在不断铺展。
挖掘闲置资源潜力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指出要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无论是闲置物品交易还是电池、纸张、塑料等废品回收再利用,都有助于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废品回收行业向绿色转型升级,旧物处理有了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北京爱分类环境有限公司总裁徐源鸿表示。
“称重5.6公斤,‘碳账户’又多攒了4.48元的环保金。”家住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社区居民徐阿姨打开爱分类小程序预约上门回收服务,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可回收废弃物的回收。
近日,记者走进北京爱分类分拣中心的厂房,智能化分拣流水线上的机械臂正在飞快地对刚收运回来的可回收物按品类进行挑拣,叉车、铲车来回移动进行搬运,工厂里敞亮、整洁,闻不到任何异味。
“自建分拣中心,打通垃圾分类的全部流程——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直至再生品交易。”徐源鸿表示,爱分类已拥有回收与资源开发利用深度结合的完整效益链,摸索出的“垃圾分类+互联网”的“一袋式”上门回收模式,开启了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之路。
如今,爱分类自主研发的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已经实现了全程信息化,对垃圾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实现源头可溯、去向可查、风险可控、数据可析。
截至目前,“爱分类”在北京市昌平、顺义、房山等区建立了可回收物分拣中心,自主研发落地了国内首条可回收物智能化分选设备,对居民混合全品类的可回收物进行50多类专业分拣,资源化利用率可达98%以上。
■中国城市报记者:孙雪霏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