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在美丽的钱塘江畔,浙江未来交通科创中心第二届科技成果推介活动成功举办,展示推广一年来科创中心技术研发成果和应用产品,现场发布标志性成果、展示创新项目路演、开展前沿技术交流。
本次推介活动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主办,省交通运输科学研究院、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省海港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邀请行业专家学者交流学术,多家企业代表前往观摩学习,共同碰撞出科创火花。
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李志胜致辞。李志胜指出,当前正是交通大建设、大发展、大提升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本次成果推介活动,在分享未来交通科创中心最新研发成果的基础上,也为全行业提供项目推介、技术交流的平台。希望与会人员以本次活动为契机,碰撞思想、启迪智慧、凝聚共识,共同谋划交通科技发展新蓝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朱合华作主旨报告。在近一小时的报告中,朱合华分别从“碳足迹捕捉:隧道全寿期碳排放核测”、“减碳新技术:隧道多维光环境节能优化”、“碳评估方法:全寿期动态质能系统”等方面系统阐述近零碳公路隧道建设与发展历程。
未来交通科创中心核心成员单位重点发布包括车路协同信息服务关键技术、宁波舟山港梅东智慧集装箱码头建设、通用航空远程塔台指挥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公路典型病害“感-诊-治”技术与装备、“浙路品质”智控平台在内的五项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创新性极强。
本次推介活动作为交通科技领域的一场“饕餮盛宴”,创新项目路演和技术交流环节同样精彩纷呈。
在创新项目路演环节,各个项目聚焦特定需求,具有极高推广应用价值。高速公路多源大数据融合分析与智能管控应用技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隧道管理融合应用项目、墩梁全预制一体化装配快速建造技术、复杂环境盾构隧道运营期结构安全监测预警与智能评价关键技术、公路岩质边坡数字化地质调查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等项目观念新颖、科技创新成果丰厚,引起全场阵阵掌声。
技术交流则聚焦科技前沿与行业重难点问题,紧扣交通数字化、软基处治等重大需求,邀请“交通大脑”构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深厚软基处治新技术及新工艺集成研究与示范应用、公路隧道智能安全绿色运维关键技术综合研究与示范应用等项目组做技术交流,共同思考、互相启发。
还想详细了解重要成果究竟涵盖哪些领域,又有怎样的技术创新吗?跟随小编一起来“长知识”!
1、车路协同关键技术
杭州绕城西复线是交通运输部第一批智慧公路试点项目,面向基础设施数字化、基于大数据的路网综合管理、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方向。基于试点要求和自主创新需求,车路协同关键技术应运而生,其中包含五大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1:适应边缘计算的交通智能管控与服务发布策略生成及分发方法。可根据事故影响车道、影响范围在边缘侧形成了不同的发布策略和信息发布内容,对不同位置不同行驶速度的车辆进行信息提醒服务,实现高速公路基于用户位置的车道级信息服务。
关键技术2:开发了同时具备DSRC与LTE-V功能的车路协同通信单元。首次实现装有专用车载终端的车辆可通过LTE-V进行车路通信,未装专用车载终端的车辆可通过DSRC获取ETC车辆OBU信息,大幅提升车路协同系统获取车辆数据的能力。
关键技术3:面向车路协同路侧基站系统的安全感知与预警技术。保证车路协同信息的保密性、访问身份确定,实现车路协同各节点的信息安全。
关键技术4:隧道全频段应急信息发布设备。通过群载波调制方式,结合低功率分布式的布点方案实现低成本调频广播全频段覆盖,实现无论车载收音机处于什么频率都可以接收到应急广播信息;和车路协同控制平台联动,实现路网信息的综合发布。
关键技术5:车路协调管控系统。主要包括车路协同设施管理、分车道联网控制、安全辅助预警、定制化管控与服务、车联网信息安全管理五个功能模块。
2、宁波舟山港梅东智慧集装箱码头建设
宁波舟山港梅东智慧集装箱码头建设引领探索传统码头数智化转型新方向,结合关键技术与港口业务场景,边运营、边建设、边创新、边改造,形成“三个一”解决方案,即“一条自动化水平高的作业链”、“一个高效快捷的操作平台”和“一张适应未来的智慧网”,提供可复制推广的传统码头转型升级新方案。
通过更高水平的自动化设备,提升港口作业自动化能力和运转稳定性;通过更快的网络传输和更广的信号覆盖,确保传输准确高效、反馈正确及时;通过更高效的作业循环,在尽可能缩短每个“箱位移”时间的同时,确保整体作业连贯性和稳定性。
以“三个一”为指引,建设自动化、数智化集装箱码头,2016年到2021年,吞吐量从240万上升至710万,预计2022年达到830万。
3、通用航空远程塔台指挥技术
通用航空远程塔台指挥技术将远程监视信息替代现场目视观察,通过远程管制中心的系统集成,为自然环境恶劣、通视条件差、有人值守困难的机场,提供机场管制货机坪管制服务的设施设备集合,有效解决传统物理塔台存在的航班飞行量小、指挥运行成本高、管制人才短缺、飞行安全裕度不高等问题,同时有效降低机场建设、运行成本,实现人力、物力资源利用最大化。
形成集成化系统应用。将前端采集的光学传感器、监视传感器、拾音器等情境信息,地-空、地-地话音信息,以及航行情报、航空气象、导助航灯光等信息,通过安全可靠的冗余链路传输至远端管制席位;通过远程监视终端、语音通信面板、综合信息显示、交互控制终端,建立态势感知能力,并依托系统提供的目标识别跟踪、场面告警、灯光控制等功能,实施安全高效的管制指挥,具有画面清晰、功能齐全、延迟时间短的优势。
实现数字化态势感知。采用先进的全景拼接技术、实时视频增强和热成像技术,给管制员在夜间、低能见度下配置了一双具有穿透力的“火眼”;运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技术,实现了飞机高速起降过程中全流程多角度接力跟踪,为管制员提供了一双优于在物理塔台监视效果的“慧眼”,管制员的情境意识和态势感知方式由人眼感知转为数字化感知。
4、基于人工智能的公路典型病害“感-诊-治”技术与装备
基于人工智能的公路典型病害“感-诊-治”技术与装备从公路典型病害快速感知装备、精准诊断技术、高效处置技术三大方面入手,环环相扣,实现公路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和公路养护管理提档升级。
感知装备持续升级。道路方面,集成封装形成沥青路面全结构病害无损检测装备,实现路表和路面内部病害同步检测;隧道方面,集成隧道快速检测车,实现隧道表观病害、隐蔽面病害与异常变形病害的快速检测;桥梁方面,集成机载视觉桥梁病害成像仪和无线激光位移检测仪,实现远距离测量。
诊断技术不断提高。基于公路病害快速感知装备获取的海量数据,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公路病害诊断算法,进一步提升病害诊断识精准度。针对路表病害,通过路面激光点云数据采集,重构路面形貌特征,经过点云去噪等数据处理方式,提取路面病害信息特征,实现路表病害的精准诊断;针对路面厚度均匀性检测,开发了共中心点法的路面厚度检测算法,通过多通道测量,可以实现路面整车道厚度数据采集,直观展示路面厚度分布云图;针对隧道表观病害分析,开发了基于深度学习的隧道表观病害智能识别分割算法,通过图像增强、目标识别、语义分割算法,显著提升病害像素级分割精度。
处治技术日益优化。通过高频巡检,获取病害时序数据库,采用人工智能诊断算法,实现路、桥、隧典型病害精准识别,为后续处治技术提供精准的定位分析和病害程度判断;最后则是依托注浆加固、结构重建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处治技术,对公路典型病害进行及时、精准、高效的养护处治。
5、“浙路品质”智控平台
“浙路品质”智控平台是省交通运输厅交通数字化改革“数字工程”板块质量管理的重点应用,现已经形成“1+6+X”总体架构,即1个“浙路品质”智控平台,6个功能模块,X个应用场景,目前重点建设电子打卡、质量工单、数字验收三大场景,重点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关键质量环节实时监管难、“建管养”全周期质量数据贯通难、省市县行业精准监管难等需求。
电子打卡场景。针对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人员不到岗、到岗不履职”问题,通过“电子打卡”场景,制定相应规则,对履约不到位的人员及单位进行预警干预、对违反法律法规相关行为进行处理,促使“履约人员必须到岗,到岗必须履职”。
质量工单场景。针对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质量问题处置不透明、问题整改不闭环等问题,对现场监督检查、物联网采集、投诉举报核实发现的问题,通过质量工单将违法违规行为自动关联行政执法、信用管理和数字验收,实现质量问题全流程闭环留痕管理
数字验收应用场景。针对质量问题难溯源、质量保证资料不真实、验收结果往往无法反映项目真实质量状况的问题,提出数字验收应用场景,建立一套线上质量评价体系,并创新增设质量计分卡,记录施工过程质量问题数据,关联项目验收结果。
监制|丁前程 郑莉
编辑|林伟凡
见习记者|吴迪元 图片|石宽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