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人有一定的宿命,属于一个人的东西终究是这个人的,跑不了;属于这个人的人和感情也是这个人的,跑不了。换成一句通俗的话就是,是你的终究是你的。
农民们会讲一个故事,说有人在路上走,看到一个驴粪球子,就走过去了。后来,一个人过来,用脚一踢那个粪球子,里面有一块金子,或者说,那人看到了一块金子,在土里埋着,用脚一踢就出来了。换句话说就是,在别人眼里看着是驴粪球子,在后来的那个人眼里看来就是一块金子。说白了还是,那块金子就是后来那个人的,命中注定是他的,别人拾不起来,也不认识,只能看成是驴粪球子。说的就跟笑话一样,却有这样的奇事。有人在路上走,看到一卷钱,就拾起来,装兜里,回家偷着数去了。但很多人都跨过去了,熟视无睹。是不是证明,那一卷钱本身就应该是他的?别人根本发现不了。
或许,那一卷子钱在纸包里包着,或者在塑料纸里包着,那么,捡破烂的人就容易捡到了,而一般人就不容易捡到,毕竟,一般人的注意力不会放在那些东西上面。要是只是捡钱,当然捡破烂的人容易捡到钱了。那么,那些捡到的钱终将是捡破烂的钱了,也是命中注定的了?
并不能如此武断。有人倒卖古董,买了一个古董,很喜欢,收藏一阵子,就又倒卖了,过了一段时间,又喜欢了,就要买回来,要是能买回来,就算是有缘分了,证明那个古董终究是他的;要是买不回来了,就只能随缘了,证明那个古董不是他的了。或许,以后还有机会买回来。也就是说,判断什么东西终究是你的时候,是事后判断,而不是事前判断。
一个男人要是结婚,娶了一个女人,还生了孩子,就算女人是他的了,或者说男人是女人的了。但要是两个人中途离婚,又各自结婚,男的又娶了女人,女人又找了男人,就算是又有了归宿,又有了终究的结果。按照是你的终究是你的理论,二婚的男女终究获得自己的另一半,也是一种宿命吧。要是有三婚的男女,就要说三婚的归宿是一种宿命了。如此一来,对于人或感情的获得也是一种事后的判断,并非事前准确预测。
有农民说,一个女人一辈子要喝几口井的水就意味着这个女人要走几户人家,嫁几次人。其实,这种判断也是事后的判断。如此一来,是你的终究是你的只是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判断,而不会成为准确的预测。但这种宿命论始终都有人深信不疑,也会让人沉迷于迷信,甚至变得“智慧”起来。
宿命论建筑的基础就是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人生的有限性,在有限性上面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应该不难,但这种总结并不是事前判断,而是事后判断,就有点打哪指哪的意思了。就好比射箭,射中目的地当然是好的,但要是射中什么地方,再去标注目的地就显得“百发百中”了,即便闭着眼也能命中所谓的目的地了。宿命论就是这样,以最终得到的东西、人或情感来判断,总结一些人的性格脾气是好的,但要是以此来说明东西、人或情感的最终归宿就不科学了,也有点蒙人的意思了。
算卦、相面、测风水的要预测人的命运,其实只是以一种宿命论作为支撑,却不能预测准确。但是依照一些人的脾气、爱好、职业等特点来总结分析一下,看看他喜欢哪些东西,哪些人,哪些感情,还是能得到一个大致的归类,但不能具体到某个东西,某个人,某一种情感上面。于是,大数据适时切入了,要对所有人的喜好进行归类,进而分析人们的所有行为特点,身份特点等,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人们的数据,以期达到精准掌握每一个人信息的目的。大数据推送信息往往比较准确,也能够预测人们的购买行为、出行的行为,社交的行为等,甚至能够对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做出一定的预测和规划,也能对一个人的人生进行预测和规划,不过毕竟只是机器模拟,而不是现实。
现实是,人的变数非常大。除了身体在不停地运动,思维在不停地运动,就是行为也在不停地改变。大数据只会对人们提出一个总体规划,做出兴趣分类,甚至可以为人们推送志趣相投的男女朋友,却无法预测人的下一步将要干什么。只要让大数据预测一下,一个人下一步会不会把眼前的杯子拿掉就可以看出预测的短板了。或者让大数据预测一下并排的十个人谁会把眼前的杯子拿掉,就看出大数据预测的难度了。
如此一来,是你的终究是你的只是一种事后判断,属于宿命论的东西,并不可靠,不必要迷信。即便引入大数据,也不可能对个体进行事无巨细的预测,即便预测了也不精准。那么,人们还是不要迷信了,轻松生活,不做事后诸葛亮了。或者说,事后诸葛亮式的判断不可靠,都是骗人的,大可不必相信。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