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拍摄于蓝色港湾)
这本是一本,而且还是一本很新的书。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我们把自己的时间放在哪里就相当于用“脚”(或者说“心/脑”)做了投票。
拿到我们时间(也可以叫“注意力”)的人或者机构,
就可以拿这个去“变现”,
就是“注意力商人”。
这就是所有新媒体都在想办法争取用户时间,
看总时长的原因。
不过呢,
注意力“生意”不好做,是由于注意力有两个让人“沮丧”的特点:
1)注意力争夺战是个“零和游戏”
不过都是互相抢罢了,如何抢的到就要靠各家推陈出新想卖点啦。
理性健康的思路就是“提供有用的信息”,对人“有用”。
有效但有道德争议的方案就是“迎合人性”,比如“低俗”、“贪婪”,比如现在流行的各种信息流、赌博。
还有一种也是迎合人性不过偏中性一些,我认为是游戏、非低俗题材的文艺作品,比如小说、视频剧等。
当然,最大比例的时间更符合人性,就是“社交”。
看过一个激进的观点说“互联网的本质不是提供去中心化的内容,而是社交!”,所以,一个产品如果想抢更多的内容,社交元素的发挥更会如虎添翼。
2)“喜新厌旧”是人性:人的注意力会对已经接受的事物很快有疲倦感,注意力就会涣散到别处
注意力商人必须不断推陈出新,不停的加大刺激(自然发展规律就是“不进则退”的)。
不止是游戏有生命周期,所有模式化的注意力争夺都有“生命”,就算都是“低俗”,模式也是不断的变的。
那争夺注意力靠“新玩法”吸引眼球还可以,
但要想把这生意做的长久些,
最好的办法就是打“感情”牌了。
这就是所有“品牌”的意义,
品牌更多的被赋予了新的情感价值和意义。
“品牌,是一种信仰”
品牌是一种声望,是可以被迅速累积的(这也是品牌广告突击性铺的意义)
要把品牌赋予“精神内涵”,才能让消费者“忠诚”。
为了“赚取”我们的注意力,各种“注意力商人”们可谓使出了全身解数,我们需要认清几个事实:
1)大众传媒向来是低俗的
“低俗是大众传媒的本质”,想吸引眼球、聚人气的,只能是往低俗了做了,这是人性,这是常态。
所以快手、头条、手百的水平也就是这样了。中国是由于国情特殊背景,之前的媒体都是官媒,所以现在是在往下坡走,大家不习惯而已。
“媚俗”是争夺注意力的起点:广大人民群众就是“俗人”而已,而且我们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个俗人。
低俗内容在互联网上被发挥到了极致,这是现实,因为门槛更低,传播更快更广
2)广告已经不值是迎合需求了,而是“创造需求”
“迎合需求”是老牌的“效果广告”了:有需求,给你选择(“搜索广告”几乎属于这一种)。但这一种的问题是市场盘子有限,总需求就那么多,长不动了怎么办?华尔街不答应,那也得想办法“创造需求”,所以,搜索广告的价值就降啦,我是不信保准确提召回的事情在不变规则的情况下可以做是十年的。
创造需求其实还分两个境界:激发需求和纯创造。前者可以动动大数据的小伎俩,后者就需要更高深的铺垫和宣传了。
——其实吧,“宣传”是比广告更“高明”的注意力获取工具:“好广告的价值是增加选择,宣传可以控制注意力!”不过,这更多是心理学和创意的一些发挥,目前还没有特别好的技术复制能力。
3)明星也是注意力商人
现在的明星不靠演技靠名望,或者说演技只是他们获取名望的敲门砖罢了。
选明星代言人的标准:潜在客群里有80%+的人认识她,她身上至少有1个大家都想知道的事情,其他按优先级排序择优。
其实每个人活在这世上,也都是“注意力人”
我们都在有意无意的试图获取其他人的注意力,所谓“爱和关注”,只不过我们不都是“商人”,为的不是“”,但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所谓满足感与幸福感很多时候都是来自这些吧。
每个人一边在“给予”他人时间,一边在“收获”别人的时间。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生而有涯才让每个人的时间和注意都变的异常宝贵,根据“一切皆有价原则”,无聊理工一下,可以从这个维度变成个最优化问题的(个人时间利用、媒体方战略)。
不过我们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是仅仅从他人的爱和关注中,才能“折现”吗?在抛弃了所有他人关注,做到真正纯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幸福,这基本就是反人性的吧,不过,也能做到??
修行本身也许就是给这部分增加权重的过程吧。
后记说明:
这些都是我看吴军的《硅谷来信》相对应的思考,一直比较欣赏吴军先生的lifestyle,他的这个系列也激发了我不少思考,我也决心1周4篇的坚持一下。这本是写给自己的,所以比较精炼也不太刻意注意什么用辞,如果有幸有志同道合者看到了一起交流,不胜欣喜。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