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巴路君发了一篇小文“泡沫巨大的汽车行业”。很高兴收到一些读者的反馈,不管是质疑、批评还是赞同,有讨论总是好事。在此简要回应一下。
首先声明,我不是汽车行业研究员,也不太懂车,驾驶历程不超过5000公里。我只是结合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从经济和商业的一般规律做些探讨,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从部分投资经理的反馈看,大家比较认同蔚来、小鹏和理想三家造车新势力有泡沫,业界称之为"三傻";对特斯拉则存在分歧,有人觉得股价高估一倍,有人觉得值目前的价格,有人觉得还能涨。
对于哪个公司有泡沫,我倒没特别的观点,确实不知道谁能杀出来,笑到最后。我只是从汽车行业以及新能源公司整体视角去分析,汽车公司尤其新能源公司已经积累了泡沫,新能源革命是此消彼长的性质,和IT革命不同。关于特斯拉等公司的研究报告一大堆,从汽车行业市值变化及行业基本属性角度探讨是前文写作的初衷。
1. 有读者提出,行业10倍估值可能低估,新能源车2035年渗透率可能超过50%。
如果只是按传统汽车公司进行估值,10倍已经是近几年传统汽车估值的上限,考虑到现在利率下降,估值或许能再提升一些,但空间有限。渗透率可能更高,也可能更低,我没有很强的理由得到超过市场预期的水平,且对于十五年后的事,稍微保守一点可能是好事。如果认为,渗透率也许能到60%,可自行调整。
2. 有读者提出,新能源车能这么高估值,是因为市场预期智能化、自动化等。
我知道投资者这么讨论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公司,文中也提了,只是觉得增加值有限,不足以支撑这么高估值。
逻辑一:智能化能提高汽车单价,进而提高利润。逻辑没错,能提高多少是个问题。看特斯拉Model 3一再降价,Model Y开年一口气降16万,并没有觉得新能源车单车能贵到哪去。传统汽车的中高档也动辄好几十万。
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FSD)增值服务收一万美金,这个确实让汽车单价增加不少。由于特斯拉有先发优势,当前价格还未经过充分的竞争,预计随着规模化和竞争加剧,未来可能下降。目前选择FSD的也不多,尤其在中国。
逻辑二:特斯拉通过客户订阅自动驾驶服务等,能有更高的毛利率。目前特斯拉毛利率约20%,的确高于大众等传统厂商。最终各类增值服务费能占到特斯拉收入的多少?一个横向参考系是苹果公司。苹果相关的服务包括视频、音乐、云和医疗等,服务收入占比不到20%。目前看,一般的增值服务手机和传统汽车就能提供,附加值不高。FSD的话,目前还达不到令人放心的水平,普通消费者愿意花多少钱买这项服务,是个问题。实际上,汽车行业是一个相当成熟的行业,汽车核心功能是代步工具——“两个沙发+四个轮子”,不像手机或智能手机的推出,电动车在核心功能上没有革命性突破。我判断,特斯拉等公司的服务收入很难超过苹果的比例。
不过挺期待苹果造车,不知道能不能让大家耳目一新,让竞争对手颤抖。
逻辑三:通过自动驾驶订阅按月收费,能提升汽车公司估值。首先能否成为普遍的收费模式,值得打个问号,假如成立,确实能一定程度提升估值,因为现金流更稳定了。但考虑到服务收入占比可能不高,对估值提振恐怕有限,况且水电煤电信等也是这种订阅收费模式,估值普遍不高。估值更重要的驱动因素是增速。目前看,智能车改变不了低增长的行业属性(我指行业整体,也可视为新能源车高渗透后的稳态)。
还有一个极致逻辑,有人提出: “自动驾驶解放了司机,人在车里的时间价值巨大。”如果按全球10亿辆车,每辆车每天上路2小时,每个小时值50元人民币,自动化率按50%计算,每年价值18万亿元,甚至超过目前汽车年销售额。我的回应是,这个价值凭什么就给汽车公司。这里不展开,留给读者思考。
总结一下,投资者给新能源车这么高估值,所提出的逻辑从定性上肯定是成立的,从定量上则可能高估。我们在“泡沫巨大的汽车行业”文中评估得按当前新能源汽车公司市值打对折后隐含的假设,已经考虑到这一点,留有很大余地,结论是市场依然显得乐观。
感谢读者的讨论。让我们静观未来的变化,一起见证新能源车革命!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