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一张图。
今年的生死劫,比前两年来的早一些
引:
- 真实对话 1.
十月初,和一位公众号博主在北京吃饭。
他的号:首文10w+,广告报价六位数。
我笑着问他:啥时候做视频 ?就等着你出镜了。
他回答:伸脖子缩脖子都是一刀,早晚的事儿。
- 真实对话 2.
十月中旬,和另一位知名ip 在微信聊天。
他的号:首文5w+,每篇都是独家干货。
他微信问我:啥时候给我们团队讲讲标题 ?
今年打开率下降了2%,一年粉丝“白涨了”。
别猜了。
他们是谁,没那么重要。
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
2021,公众号生死劫 !
全文2500字,是一篇行业深度思考
建议从头读完,特别感谢你能分享
1 . 生命周期:
只要选择了面向市场 ——
公众号,本质上就是一款产品。
微信公众平台,也是一款产品。
而任何的产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启动期 - 增长期 - 稳定期 - 衰落期”
所以,8岁的微信公众平台,开始”衰落“了吗 ?
我的答案是:当然没有
它只是告别了增长期,进入了「稳定期」
嗯。
其实,只要微信没有“衰落”,
微信公众平台,就会维持在稳定期。
可问题在于:
稳定期 = 存量时代 = 内部厮杀 + 外部竞争
和增长期相比,稳定期做公众号,太难了。
1、微信自身用户不涨了:新流量少了。
2、关注的公众号够看了:关注率低了。
3、分享朋友圈没意思了:传播力下降。
再加上短视频的「降维打击」,用户对于图文内容的「兴奋阈值」变得越来越高。
因此,在马太效应的加持下,除了少数的「头部公众号」,还能保持小幅增长。那些「腰部及以下」的公众号,很难不进入衰落期。
真的不是公众号不行了。
而是公众号之前太行了。
也就是:大部分人没经历过“行业兴衰”,之前都太舒服了,大家丝毫没有心理准备,更没有应对经验。
那么,小部分的高手呢 ?
要么,会在产品进入衰落期之前,开始一段「新的生命周期」,做战略创新和投资。
比如:转型条漫、布局视频、孵化新号;
要么,如巴菲特所言,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延长产品的稳定期时长。
比如:打造个人品牌、内容价值感强;
当然了,高手太少了。
急功近利者,太多了。
2 .第二曲线:
- 行业不增长,对手很强大。怎么办 ?
-不要对抗周期,而是找到新的周期。
即:找到你的「第二曲线」
上面这张图,是最理想的第二曲线模型了。
在账号处在稳定期,甚至增长期的时候,就去发现自己的「第二条」产品生命曲线,找到新的增长点。
甚至,进行战略级的转型。
你能想到符合这个模型的公众号吗 ?
我想到的公众号,叫做「深夜发媸」
从2015年的“小黄文博主”徐老师,转型为「时尚博主」徐老师 —— 深夜发媸这些年在新媒体上的发展,完美契合了上面的模型。
时尚领域,不仅是徐老师的第二曲线。
更重要的是,相比于“小黄文”,时尚领域绝对属于“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从逻辑思维,到「得到App」
从十点读书,到「十点文化」
从夜听,到「带货主播刘筱」
从晚安少年,到「时尚青年」
原来,衰落的原因不是周期本身。
没有发现自己的第二曲线,才是。
还有一些公众号,始终保持着对内容的极致追求和迭代打磨,全力延长着自己的那个“坡”。
比如:杂乱无章、我要whatyouneed、不会画出版社、胡辛束、KnowYourself、网易文创系……
这些团队,甚至更让我欣赏。
而大部分的公众号呢 ?
不是你不行了。
而是周期到了。
这就意味着:
过去的80分,现在就是不及格。
过去的100分,现在就是点赞高。
怎么办 ?
答案我说了:发现第二曲线
3.内外循环:
内外循环,是最典型的「第二曲线」方法论
看图。
内循环也好、外循环也好,其逻辑,都是在已有公众号的创作内核下,结合现有资源,更低成本的跨平台产出内容。
通过流量的循环导流、内容的多场景曝光,提升用户的「总规模」以及内容的「总打开率」
其本质,则是在「流量增长」红利消失之后,开始在「流量效率」层面上进行更多投入。
而这个模型的关键点,是“能否在节省创作成本的情况下,同样实现高质量的产出”。
不仅要做到成本的“反协同”,
还要做到出品的“正协同”。
至于选内、选外、还是内外兼修……
一步一步来吧。
4.有形的手:
看到这里,你还会觉得 ——
「看一看」是很愚蠢的改动吗 ?
「视频号」没有什么大价值吗 ?
「乱序排列」依然毫无道理吗 ?
2018年12月,微信7.0版本上线。
点赞变成了「好看」,后来该叫“在看”。
原来,张小龙在意的,根本不是右下角叫“点赞”,还是“好看”、“在看”,而是通过“看一看”页面,提升内容的总打开率。
即:曝光的效率。
2020年,视频号上线。
每次发布内容时,下方可以“给公众号引流”的「扩展链接」;再加上公众号正文,可以插入10条视频号内容,实现直接跳转 ——
这些不都是在帮助你,做好微信内循环吗 ?
微信不缺流量。
公众号却很缺流量。
而且,还是「不健康」的缺流量。
多少有价值的文章,阅读量几千 ?
多少低质量的文章,阅读量几万 ?
线性发展 + 关系传播,
这就是生死劫的根儿。
公众号的内容传播,主要依靠「朋友圈」。当读者为了获得「社交货币」而分享朋友圈时,就注定了分享动机会逐年降低。
不信,你看看周围、问问自己。
这导致:好内容,不是没人看。
而是没人知道,好内容在哪看。
官方「有形的手」,早就在挥舞了。
看懂挥舞的原因和方向,很重要。
5.小号的命:
我是今年2月,才开始做这个公众号的。
通过大号的单勾转载、团队公众号的多次转载、出版物(书)的引流、视频号的引流、100多篇内容的传播……
用了大半年,才从2000多关注,做到了小2万读者。
说实话:如果没有前面提到的这些资源、如果今年不出书,我根本就不会启动这个公众号。
因为我的内容定位,天然决定了:
只靠内容涨粉,这号根本没戏。
不是内容不好。
干货类账号,打开率10%+,可以了。
而是内容不涨粉。
文章300次的“分享+转发”,其中290次是转发给好友,10次是分享朋友圈,分享链条,第一层就会断掉,怎么写出爆款 ?
我都这样,小号们怎么办 ?
所以,是时候抛出总结性观点了 ——
2021:可以写公众号,但别做公众号。
写公众号:捕捉单篇爆款的机会,连接资源
做公众号:长期输出优质的内容,持续涨粉
两者的区别,应该看得懂吧 ?
包括:生活、情感、热点、旅行等方向。
我出手的逻辑很简单 ——
只写「潜力爆款」,给自己做背书,给账号涨粉。
写出一篇爆款,够吹五年牛逼了。
而没有机会的时候,我不出手。
2021,我建议你们,也用同样的逻辑。
适合你的热点出现时、自己经历了一件大事儿之后、积累了好多年的素材到位了 ——
再出手。
目标是:你有5%的概率,能出爆款
而不是,0.001%的概率,能出爆款。
有了一篇爆款之后,无论是把它放在简历里,还是精耕细作1000个铁杆粉丝,都是实打实的价值。
总之,真的别「闷头做号」了。
2021,公众号生死劫。
置之死地,而后生。
嗯。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