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上午8:30,国网高密市公司姜庄供电所员工刘世华一上班,习惯性先打开微机,查看自己最关心的一件事—微机页面显示是:1000余份合同已经生成。刘世华自己都不敢相信,8小时竟干了我一个月的事!感慨地告诉所长程光森:“这回省事了,以后再也不用为打印合同发愁了”。迅即这一消息在全所炸开了锅,随后传遍了到全公司,无人不叹为观止。
近年来,公司精益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基层班组与供电所成为应用各类平台系统的主力军,日常工作时往往要用到十几个系统。而这些系统数据相对独立,在提取、核对数据时产生大量机械性、重复性的操作,给基层带了很大的负担。“我在供电所已经工作十几年了,琐碎繁杂、机械重复的工作确实比较多,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不说,偶尔还会出纰漏。”姜庄供电所56岁的老员工高善俊说。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高密公司通过发放调查表、座谈讨论、现场调研等形式,对基层班组进行全面调研。调研发现一人多终端、重复报表、系统入口不统一、多系统反复切换、报表重复录入等情况在基层班组普遍存在,基层对“数字员工”的呼声热切。在此基础上,高密公司本着“成效导向、先易后难”原则,以“可用、好用、易用”为导向,决定研发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数字员工”。
“‘数字员工’是以RPA技术为基础,通过仿人工操作的方式,在操作系统前端针对信息系统、应用软件构建智能化辅助工具,在不对系统功能进行二次开发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基层员工日常工作中重复、繁琐的工作,确保实现最大程度降低人工参与工作量、最大程度提升运行效率、最小程度压缩出错概率的‘三个最’”。负责研发“数字员工”的高密公司发展部副主任王青如是说。
经历了为期2个月的开发与反复实践,10月份开始,“数字员工”在姜庄供电所上岗实习,在供电合同文本生成、采集异常数据补招、终端停上电及电能表掉电查询等方面进行试点,取得很好的应用效果。
“就拿供电合同整改来说,需要导出系统数据、核对、修改、生成电子版合同、打印等流程,人工一天最多完成30份,工作过程还难免出错,但是‘数字员工’能够自动完成这一系列操作,不仅速度快,而且准确率高。在前期试运行时,仅用8小时就生成了1000余份合同,相当于人工一个月的工作量。”姜庄供电所负责供用电合同的员工刘世华对此深有感触。
不仅如此,在协助治理频繁停电问题上,“数字员工”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之前通过人工查询停电记录费时费力,效率低下,通过故障报修和客户走访来了解是否出现频繁停电,治理缺乏导向性、针对性,很难实现超前管控。而“数字员工”能够自动完成终端停上电的统计、分析,生成报表等一系列操作,同时能够夜间自动运行,员工上班后就能看到已生成的停上电报表,可节省大量人力和时间,为治理频繁停电提供了有效数据支撑。
“数字电工”对姜庄供电所辖区内3080个终端停上电数据进行核对筛选,发现有2.4%的终端存在频繁停电现象。知道问题所在,就能对症下药,姜庄供电所开展专项行动,主动上门对接、逐户分析原因、狠抓整改落实,9月份该所重复停电率同比压减76%,不仅降低了停电可能导致的投诉风险,更有利保障了辖区内居民的可靠用电。
“‘数字员工’能够7*24小时持续运行,可以代替传统流程类工作,让基层供电所实现多种业务‘数据最多录一次’、报表统计自动生成率100%,并且相同业务功能的数字员工可供所有供电所共享使用,存在广泛的应用推广前景。”高密公司副经理王琰说,“下一步,我们将在11个基层单位全面推广‘数字员工’,继续深化在复电失败明细查询、远程复电、新上户档案同步等方面探索研发,真正实现为基层减负增效,让基层员工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好地投入到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工作中,使基层供电所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获得高质量提升。”(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都镇强 通讯员 陈光选 刘志欣 张昊东 报道)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