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体系全球最完整,但我国产业链体系并未完全建立起来。比如,钢铁产业生产还是生产、流通还是流通、消费还是消费,生产组织模式还是传统的模块化组织方式,效率低,成本高,价值创造能力不如人家。”近日,在第十五届中国钢铁流通促进大会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指出,我国钢铁产业要通过供应链的组织方式打破产业内的模块边界,由传统模块化生产组织方式转为流程化、链式生产方式,就能形成较为高效、柔性、敏捷的生产组织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业价值形成能力。
蔡进认为,在逆全球化过程中有些产业或领域会受到巨大冲击,比如能源产业链、粮食供应链、通信技术供应链以及生命科学供应链在形成国内循环过程中,要通过供应链创新保障安全和畅通。而我国“双循环”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而“双循环”的落脚点是面对当前逆全球化趋势形成新发展格局。
蔡进表示,我国通过供应链创新推进“双循环”形成新发展格局,应该从两大方面来思考。
首先,通过供应链创新推进国内大循环。
第一,要通过供应链创新推进产业大循环,而国内大循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就是产业循环。“大循环”更宏观的角度可以说是经济循环,但经济循环是基于产业循环提出的,是针对全球产业链受到逆全球化影响的背景下提出的产业循环,所以供应链创新首先是要在逆全球化的过程中促进我国产业形成国内大循环。
第二,要通过供应链创新,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营机制。在全球背景下利益分配上能形成一定默契,企业形成了利益共享机制,但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不能风险共担。在形成利益共享机制的同时,并没有形成风险共担的机制,而是风险转移机制。因此,在“大循环”中需要共同承担未来方方面面的风险,而不是上游转给下游,下游又转给上游。
第三,要通过供应链创新推进我国新发展格局的空间布局。要以全国视野理解“大循环”,建立新格局。国内大循环要把握“大”这个字,并要通过供应链创新推动国内产业空间新布局。未来的循环不仅仅是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循环,而是在全国960万平方公里之内的大循环。
第四,要通过供应链创新确保产业链的安全和稳定。在逆全球化中,最大的痛点是产业链的安全、稳定受到巨大冲击,不过所有产业链都断裂不大可能。比如钢铁产业,一是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存量已到天花板,达到饱和状况,在逆全球化中不大可能会再回归钢铁产业;二是钢铁技术含量相对较高;三是钢铁产业本身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不是每人都能做钢铁。“在此状态下,我国钢铁产业链还是基于全球产业链趋势来完善自身的发展,但一定要通过供应链创新保障产业链保证安全。”蔡进说。
其次,通过供应链创新形成国际国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当前的逆全球化、本土化、区域化是对过去全球化的否定,是对未来全球化重构的开始。“未来形成的全球化应是我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多元化主导的全球化,是大多数国家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化过程。”蔡进表示。
蔡进介绍说,供应链创新推进对外开放格局的完善与转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陆上物流逆势而上,海上物流优势衰退,说明陆权优势正在显现。“我国向西开放的力度在进一步加大,供应链出现了由东向西发展变化,通过西部经济发展为支点向西开放,供应链创新要适应这种开放格局,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因此,供应链从总体方向要向西推进,在全球化重构的格局转变中先行发挥重要作用,这样就能形成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蔡进强调。
- END -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