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遇见,
用文字记录思考,
用时间雕刻生命。
全文1600字,阅读需要3分钟。
也许你已发现,许多厉害的人物都写日记,甚至是非常详细地写日记。
事实上,大量的经验和研究都表明,记录既是帮助思考的工具,也辅助自我管理的方式。
除此之外,记录,尤其是全面详细的记录,我称之谓“全息记录”,还是知识生产的重要手段。
图片来自豆瓣
最近读了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深感这种“全息记录”,简直就是个人知识生产的数据库。
你所看到、听到、想到的一切,只要合适地记录下来,都将在未来某一刻成为你知识生产的素材。
先说下作者。1981年出生的日本人,大学新闻专业毕业,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不到40岁就出版了多部著作。
除了上面介绍的这本,还有《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旅行手帐完全指南》《活用一辈子的全能笔记术》等,在日本广受欢迎。译成中文的,至少已有5本。
显然,奥野的书核心在于记录。在早年职业生涯中,奥野就形成了自己的记录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2008年就出版了《如何有效整合信息》。
此后,随着笔记本电脑、平板、手机等便携设备的快速发展,很多人都转向使用数字设备来记录。但奥野仍坚持用笔记本记录,并继续完善方法,使之成为更强大的个人数据库。
那么,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记录方法呢?
作者称之为“一元化笔记法”,即不管是生活的还是工作的,不管是文字的还是图片的,不管是自己写的还是摘抄或剪贴的,统统都以“时间流”的形式保存在一册可以反复翻阅的笔记本里。
在奥野的笔记本里,除了自己写下的经历、见闻和思考外,还有车票、发票、剪报、明信片等,甚至还有商业广告、列车时刻表。所以他一年能用完很多本子,而且每一本用完后厚度都会显著增加。
也许你会问,这样记有用么?
从作者自述的经历看,不是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用处是否极大的问题。在作者看来,使用“一元化笔记法”,不仅记录了大量素材,而且记录了转瞬即逝的灵感。所以,在进行某项工作中就能有以下收获:
找到加速思考进程的线索
得到新视角和切入点
获得灵感和想法
将想法变为成果
从我的经历看,没有笔记的辅助,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很快就会忘记,甚至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近几年有连续记录后,虽然记得比较简单,但至少重要的事情留下了可靠的记录。最近一周尝试“一元化笔记法”后,记录了更多阅读和思考,很多模糊的想法变得清晰起来。
最明显的就是五一假期里,原本觉得没什么内容好写,但翻看笔记后立即有了想法,然后就有了一篇1700字的文章。
或许你还会疑问,这样记得花多少时间?
从我的经历看,之前比较简单的记录方式,每天要花10-20分钟。但使用“一元化笔记法”,起码要花30分钟以上。这对于越来越忙的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但换个角度想想,我们更应该问的问题是:每天花30-60分钟来作记录,同每天花1小时以上的时间刷手机相比,哪个价值更大呢?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无疑是前者的价值更大。
想象一下,如果把一天中没有明确需要但又忍不住用手机的情境换成在笔记本上记录所见所思的话,记录所花的时间是不是完全没有问题了呢?
也就是说,如果真的想尝试“一元化笔记法”,就得像带着手机一样随身带着笔和本子,利用一切可能的间隙做记录,并且持续做记录。
可能你还会有疑问,这样记方便查找么?
这样大杂烩地记录,各种信息混杂在一起,一旦数量积累起来后,快速查找肯定是个问题。
作者结合自己10多年的经验,在书中给出了具体的建议,那就是:建目录、做索引。
至于怎么做,这里就不剧透了。如果真想尝试,就把书找来看看。
“一元化笔记法”,我更愿意称之为“全息记录”。从个人运用来看,目前还没有像作者那样什么都往里塞,只是尽可能多地记录所见所思,尽可能每天睡前都回顾、每周都总结。
相信唯有如此,才能把自己的经历转化成有效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生产数据库,才可能产生更多财富。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的经历即财富,其实中间还需要补上一道工序,那就是“全息记录”。
只是,这种笨功夫,你愿意下么?你会持续地下么?
加入007不出局,成为更好的自己~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