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老外如何看SCI

我们都知道SCI是美国人搞出来的,那么美国人的高校一定对这个指标非常看重。事实并非如此。我参加过一些美国的基金评审,评奖,发现美国的学者通常用的Google Scholar 上的数据,包括论文发表数,H因子等,并不怎么用SCI的数据。为什么呢?理由很简单Google Scholar 包括的数据库更全。同样,澳大利亚的学者通常应用的是SCOPUS的数据,也不用SCI的数据。而我们中国的学者通常用的却是SCI的数据。为什么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Google Scholar 和 SCOPUS涵盖的数据库太多,尤其很多中文的杂志都涵盖了,这样拉不开差距,而SCI数据库里的杂志相对较少,想进这个数据库似乎更难,难能可贵嘛,所以中国学者通常用SCI的数据。

其实用哪个数据库,关系都不大。就H 因子而言,Hsci=Hscopus-2=Hgoogle-4。对绝大多数学者而言大概都有这么个规律。那么老外的学者如何看待这些数据呢?这么说吧,在我们这个领域,我接触过的大教授,无论哪个国家的,还没有一个不关心不看重自己的这些数据的,只是不挂在嘴边而已。但在他们的各种申请材料里无一例外地会醒目地列出。很显然,这些数据就是他们的工作认可,甚至荣誉,从来不担心被人非议。其实道理也不难理解,因为他们相信,这些数据就是他们研究成果影响力的一个真实反应,因为他们没有绞尽脑汁地去人为地运作这些数据。

也许有人会问,这些大教授为什么不利用他们的人脉去运作?我想主要原因就是不好意思。那么为什么他们能做到不好意思?道理也很简单,因为他们想不通,运作这些有什么好处?不但没好处,还会有很大的风险。更进一步讲,这些数据虽然重要,但和他们的个人经济利益没什么关系,不会带来额外的收入。举个例子,我认识一位老教授,成为教授已经快30年,而我晋升教授才一年。而我们的工资却是一样。这让我觉着很不好意思,因为这位老先生科研成果比我多,教学比我好,车开的比我破,穿着比我邋遢,怎么挣钱能一样呢?我实在有点不好意思。光不好意思有什么用?相比这个老教授,我能做的除了更加努力工作,我不知道还能干什么。那么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位老教授,为什么能心里平衡呢?我想了又想,无非又两个原因:一是在国外,教授的工资都不低,大富大贵是不可能,丰衣足食肯定没问题。另外教授的工资和高级讲师的工资税后也差不了多少,都能老婆孩子热炕头。我曾经和一位高讲的朋友聊过这个事 ,他说有的人更加聪明,更加努力,上教授是理所当然的,而他呢,课程讲得好,学生都喜欢,所以他很满足现状,干一辈子高讲也没问题。也就是说大家无论是讲师,还是教授,大家在经济收入上没有太大的差别。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那位老教授为什么还能如此敬业,几十年如一日?这里面也有两个原因,一是职业精神。什么是职业精神?就是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一丝不苟地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情怀。什么是情怀呢?我的理解是在我们国家搞“两弹一星”那些人拥有的就是情怀。当然,不同人的对情怀的定义是不一样的,但那种心无旁骛,无问东西的精神,总是让人敬佩的。

总结一下,要想让一个高校的教职人员安于自己的岗位并有情怀,待遇问题首先要解决。目前科研评价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实都是利益问题。只有把教职员工的待遇真正提高到衣食无忧的程度,各种指标的考核才能和利益真正脱钩。一旦和经济利益脱钩,所有的指标才能回归其原来的职能,才不会被乱用。也就用不着不断地拨乱反正了。

那么如何解决待遇问题?其实美国高校的做法是可以参考的。那就是严把大学助理教授的引进门槛,能进来的都是精英,并配以相当的待遇。其实说句题外话,在国外,真正情商,智商都顶尖的大多人才并不在高校。这些人的收入比高校教授高很多。当然中国的高等教育有自己的历史和国情,需要一步步地来。凡事不能搞一刀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00229A0Q7BM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