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起,我国的人工智能领域专利申请数量及专利授权数量均已超越美国。当研发以及专利布局更趋于完备,于企业而言,下一步便是产业化与商业化,而到那时,人工智能邂逅知识产权便可初见火花。当人工智能进去全面产业化的时候一定会产生大量的专利纠纷,这是知识产权制度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必然,越到应用阶段,知识产权纠纷就会越多。
或许有人要问:“什么是人工智能呢?”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AI时代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带来的挑战:
首先,知识产权权利的获得是保护和运用的前提。从知识产权权利获得角度来看,AI时代可能会带来三个问题:一是权利主体的问题——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该不该有著作权?假设机器独立编程形成了一个软件并运行,甚至将智能芯片移植到人的身体中去操作特定的事情,那么其权利主体到底是人还是机器?这里面有很多法律伦理的问题,也有技术和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二是知识产权权利的客体问题,也就是哪些创新可以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三是权利获得的标准问题。举例而言,将深度学习技术首先应用在语音、图像识别中,或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钢板缺陷检测与识别,这些创新能不能满足创造性的评判标准?最后一个问题是授权速度和保护周期。算法的更新迭代是非常快的,很多技术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可能更新一次。但目前我国的专利授权周期最快也需要一年,很多技术专利还没有获得授权就已经过时,而从商业抄袭的角度,其目的或许早已经达到。
第二个挑战就是权利司法保护力度和方式的问题。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保护是基础。人工智能时代由技术驱动,技术和技术创新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搭便车的行为也将会更加普遍,这要求我们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保护力度,因为如果没有强保护,就会有更多人搭便车,愿意持续投入研发的市场主体则会越来越少。诉讼是一种商业手段,诉讼主体能否达到目的,都需要视起诉标准、举证责任、禁令、审理周期、侵权赔偿额等方面的因素而定,这也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三个挑战是人工智能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开放间的平衡。未来,AI领域可能出现各类技术阵营,阵营内部如何通过知识产权实施和许可标准以及策略,来降低阵营内部各公司之间的纠纷?如何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对各个阵营进行制衡,提升阵营本身的优势和生态?这些都将成为重要的问题。
第四个挑战是各种权利之间的配合。比如说开源,它涉及到专利和版权。版权开源的模式更多是放弃一些权利,但在专利方面,很多开源组织和开源协议对专利没有明确限制和要求,因此专利开源将来必然会面临很多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开源最大的问题不是版权而是专利。
人工智能时代对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的建议:
总的来讲,我们的建议是,知识产权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应该走在前面,主动去引导、拥抱产业的发展,而不只是躲在后面充当“守门员”的角色。
首先,在知识产权权利获取方面,企业要提前进行布局,主动与研发部门建立互动机制,及早申请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起种类齐全的“弹药库”;另外,知识产权法律政策制定部门也应考虑到人工智能相关创新的特点,完善现有的知识产权授权标准,或者建立独立的权利快速获取机制,同时还应加强在专利审查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审查质量和效率,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知识产权法律政策保障。
第二,企业应加强对知识产权信息情报的利用。人工智能时代,各类技术创新和应用日新月异,如何前瞻性地了解业务的最新趋势,让业务部门及时决策和调整业务方向、技术路线,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企业必须定期监控业界知识产权布局。
第三,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应配合技术和业务的发展,定期梳理知识产权资产,找到自己的“核弹”;同时,还应积极将人工智能应用在企业知识产权资产梳理评估以及侵权调查上,给知识产权赋能,该出手时能拿得出手,实现精准打击。当然,企业之间更要联起手来,共同推动知识产权快速维权等方面的改革。
最后,在权利运用上,企业也可以主动推进知识产权层面的合纵连横,通过知识产权许可、合作、宣传等做法,引导、强化企业间业务层面的合作,加快创新和落地速度。同时,我们也希望人工智能联盟能够尽快成立,以建立具有明显优势的人工智能专利池,统一专利许可政策和标准,降低联盟成员之间无序诉讼的可能,并与国外巨头抗衡。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