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体验3D量脚仪。新华社记者 栗雅婷摄
新华社天津8月12日电(记者宋瑞、栗雅婷)一位白发老人在老美华店员的搀扶下,将双脚踏入约一米多高的白色3D量脚仪底部,仪器周边闪着蓝色荧光,几秒后,前方屏幕显示出脚长、脚面高、脚掌宽、脚型等数据信息。
量脚仪搭载了六个扫描仪,分别为每只脚部的左侧、右侧和脚底同时进行扫描。“我们通过量脚仪全方位给脚部建立3D模型,利用立体空间数据为顾客量身定做最合脚的鞋。”天津老美华鞋业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新零售部经理李莹说。
这是“中华老字号”老美华的一家“智慧门店”,科技感十足的“潮”设备引得来往顾客纷纷驻足,量脚体验。
1911年,“老美华”制鞋商号在天津南市口开始营业。从第一双“三寸金莲”坤尖鞋问世,到骆驼鞍鞋、杭元鞋、以及绣有“喜鹊登梅”“鲤鱼跃龙门”等图案的绣花鞋,再到津派旗袍、连袖男装等中式服装……老美华历代匠人一直严守“粘、拉、调、配、套”等几十道制鞋工艺和刺绣、缝制、归拔、沿边等百余道做衣步骤。
如今,许多顾客依然冲着“老字号”的经典而来,而智能炫酷的“黑科技”设备赋予这个百年老店新的生机。
李莹介绍智能云货架。新华社发(彭雨丹摄)
环绕四周,店内“镜子”也暗藏玄机,老美华最新设置的智能云货架就“隐藏”其中。商品信息、图片介绍一应俱全,顾客可以直接在“镜子”上下单,购买商品。
“我们经常来逛老美华的门店,老人穿惯了这里的鞋。”李女士为75岁的母亲挑选了一双黑色的平底皮鞋后,又在智能云货架前浏览其他鞋样。
不仅如此,当顾客走近时,“镜子”内的摄像头会感知顾客的存在,智能云货架会自动缩小到屏幕右上角,屏幕主体变成方便顾客体验穿搭的一面镜子。
抬头望去,全覆盖的摄像头搭载AI系统捕捉技术组成一套智能热区分析系统,分析顾客的性别、年龄、进店次数等信息,还能解析顾客在店里走动的路线得出顾客停留的热点区域,为老美华市场决策提供依据。
从店面一隅传来的笃嗒声,将正在体验“高科技”的顾客们的思绪拉回到手工制鞋的场景。一场足尖上的“时空穿行”在老美华的“智慧门店”中上演。
36岁的鞋匠张建明身穿棕色粗布围裙,坐在一米多宽的木制工作台前,上方摆放有鞋面、鞋底等半成品。剪刀、钳子、锤子等十余种制鞋的传统工具整齐地挂在他身后的一面墙上。
张建明手戴顶针,用力在“千层底”上戳出一个小洞,让粗线穿过,再用力拉紧,重复多次,“一”字形针脚一行行整齐排列在鞋底之上。“针脚的距离要匀称,纳鞋底时,针线越密,线勒得越紧,做出来的鞋底才越结实。”张建明说。
老美华的手工制鞋技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建明的师傅孙玉昆已经从事传统鞋制作近五十载,他说:“做这行要能吃苦,要耐得住寂寞。”
62岁的孙玉昆由于常年制鞋,右手食指变形,指甲缝里留下洗不掉的鞋料颜色。“不管科技如何进步,我们的制鞋技艺仍需要代代传承。”孙玉昆说。
天津老美华鞋业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董建设说:“我们百年传承原汁原味的技艺不能丢,同时也要跟着时代发展,着眼未来。”
顾客在老美华门店试鞋。(老美华供图)
自2017年起,老美华每逢周末或是节假日都会以主题活动、素拓课等形式免费开展做团扇、盘扣、绳结、纳鞋底、旗袍试穿等体验活动,让各个年龄段的人接触传统技艺。
2019年上半年,老美华共卖出约27万双鞋、12万件服装,这家百年“老字号”正在智能科技的助力下走“潮”路,立“潮”头。如今,智能科技采集的顾客数据最终会与传统鞋匠手里的锤子和剪刀相互作用,打造出一双双更合脚的专属传统鞋,并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智能云货架上。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张宝义认为,“老字号”最重要的就是传承,但应用科技手段能使其经营得更好,老技艺和新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实现价值最大化。(参与采写:彭雨丹)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