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被国人寄予厚望的鸿蒙操作系统正式发布。华为将其定义为基于微内核的全场景分布式OS。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大家可以把它看成是华为开发的一个基础性操作系统,它就像是地基,其他任何硬件操作系统都要基于它再进行二次开发。
此时,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一个疑问:中国科技史上诞生过不少的操作系统,浪潮、红旗、新支点,甚至是中国炙手可热的阿里巴巴、百度也都有AliOS和DuerOS。那么为何在这些林林总总的操作系统之中,只有华为的鸿蒙系统如此被人们给予厚望?那些已经诞生的国产操作系统为何发展不起来呢?
中国市场的原罪:重视应用学科,忽视基础学科
中国的操作系统发展不起来,不能一上来就指责是国外科技公司的打压。小探认为主要原因还是我们自身的问题。那就是中国很多的科技公司只重视应用学科,忽视在基础学科上的投入。
中国市场,基本存在两种商业思维。第一种,从100个人手里每人挣1块钱;第二种,从1个人手里挣100块钱。别看这两种商业思维最后都是挣了同样的100块钱,但任其发展下去,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商业发展逻辑。
第一种商业思维注重营销在市场活动中的作用,因为它是每个人手里挣1块钱,销量越高,挣的钱越多。第二种商业思维注重产品差异性在市场活动中的作用,因为它是要在一个人身上一次性挣很多的钱,产品差异性越大售价越高,他获得的利润就越多。
那么这跟开发操作系统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只有后一种的高毛利企业才有足够的资金和主观性去投入产品技术的研发。那些基于营销,追求出货量的低毛利企业则很难有足够的资金去推动技术研发,有利润也都用来开展营销活动了。
这里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只有高毛利的企业才会有足够的研发投入,才会有兴趣和能力开发属于自己的系统和半导体芯片。
只有制造业能真正的推动技术研发和创新
中国很多的科技公司准确的来讲应该是互联网公司,互联网的定义在于他们更着眼于技术的应用,而非研发。无论互联网公司怎么把自己吹的天花乱坠,但真正推动技术研发和进步的,还得是制造业,是实体经济。
恰好,华为就是一家制造业公司。它所开发的鸿蒙系统也并非着眼于单一产品的操作系统,我估计除了手机、手表、平板这些常用的消费电子类终端之外,鸿蒙系统也会应用于服务器、交换机、基站设备等其他硬件上。
因此鸿蒙系统的开发对于华为而言就会变的经济很多,一次投入就能实现在多个硬件形态上的落地应用。
由于很多的科技公司不具备像华为这样广泛的制造业产业链条,因此他们就无法具备开发核心操作系统的能力。
连核心零件都是别人代为生产组装的,怎么有动力去开发核心零件?
上市与不上市的区别
中国的金融市场有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股民人人都盼着国产操作系统和国产半导体的振兴,但是一旦有某家企业决定斥巨资投入操作系统和芯片研发,股民却会纷纷看空。曾经要做芯片的格力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董明珠在说造芯片之后,股价就应声下跌,极为不给面子。
说起来,鸿蒙系统的开发从2012年就已经开始规划,到如今正式发布,前后历时7年多的时间。如果华为是一家上市公司,他将很难维持住开发鸿蒙系统的秘密状态,而且外界的投资者也很难接受鸿蒙系统长达7年时间的研发投入。
最后,鸿蒙系统诞生的时间对于华为来讲也特别合适。当下,正值中美双方科技角力的时间关口,中国需要有一个操作系统来提振我国科技实力的是信心。因此大家对于鸿蒙系统的关注,也有“势”的成分。但未来鸿蒙系统能走多远,还是要看他自己的发展。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