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我国很多先进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中国企业有了大的新建或改造项目时,国外企业就会纷至沓来,推销他们的新技术,并给出完整的解决方案。
这些公司是技术方案的提供者,也就是我们说的“乙方”。但有个问题是:“乙方”怎样拥有这类技术的?
我们知道:制造技术一般包含两类知识——实现技术的知识和使用技术的知识。其中很多“使用技术的知识”应该是用户方(也就是甲方)才具有的、至少需要用户参与才能提出合理的需求。
事实上,国外乙方的技术一般是与某个生产厂(甲方)合作产生的。两者之间可能有战略合作关系、甚至有持股关系。我们从乙方买到的新技术,往往是国外某厂相对成熟的技术。所以,国外提供技术的“乙方”同时扮演“甲方”顾问的角色。
卖方提供的技术是设备、工艺、控制技术时,只要买方不求“天下第一”,上述模式就是走得通的。这时,甲方的企业只需要认真学习、督促检查就够了,省心又省力。但是,到了智能化时代,就会遇到困惑了。
笔者一直强调:应该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认识智能化。这意味着,每个企业的智能化需求都会有强烈的个性化:产线、流程、设备、工艺体系不一样,解决方案就不一样。这个时候,甲方就难以做“甩手掌柜”了。这时,得到新技术,就不是单靠钱能解决的了。而是需要与乙方合作,一起来定义问题、参与工作,才能提出解决方案。
据我的观察,我国很多企业还不适应这种变化,把过去轻松自在的模式当成天经地义,而忽视甲方的责任。
从跟随到创新的过程中,这就是一条沟。
转载来源:本文转载自蝈蝈创新随笔公众号。
声明:资料由本媒体号从网络收集整理而成,所有资料版权归原公司、机构所有。资料仅供学习参考,切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删除,非常感谢!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