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人工智能的界定

在2017年,“人工智能”这个词得到了公众前所未有的关注,究其原因我认为与两方面有关,一方面人工智能学术领域自身产生了一些进步,另一方面则更多与媒体和业界噱头式的鼓吹有关,两相叠加促使“人工智能”一词被滥用,进而导致其含义变得模糊和广义,偏离了人工智能的初衷。这篇文章就结合我的理解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下这个热词。公众号文章篇幅不宜冗长,故斟字酌句力求无赘述,如有错谬之处,敬请不吝告知。

人类期待的人工智能

谈到人工智能的科幻色彩,有几部非常经典的影视作品:2001太空漫游(1968)、银翼杀手(1982)、霹雳五号(1986)、机器管家(1999)、机械公敌(2004)、西部世界(2016)。这些影视作品的创作动力(作品的输入)可以看作是人类本身的需求使然,同时影视作品的传播(作品的输出)也在引导人们产生对人工智能的愿景。这些作品中智能体的共性可以看作是人类期待的人工智能之缩影。

勾勒人工智能的轮廓

字面上“人工智能”由“人工”和“智能”组成,可视为由人类实施构建的智能体,显然这个智能体注定携带着较强的拟人属性如果说影视作品中智能体的共性(忽略机械特性)是人类期望的人工智能,那么共性就可勾勒出人工智能的定义。以影视角色和功能目标为导向会更加形象。

这些智能体的共性我认为都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即智能体与智能体外的信息交换(记为DIX),智能体总是能够“看”、“听”,甚至拥有人类不具备的信息获取能力,同时也能够将意图向智能体外输出。第二层次即智能体自主的逻辑判断(记为ALT)。这两个层次就可勾勒出人工智能的大体轮廓。

简要理解人类智能

上述的轮廓仅是目标方向,在进一步理解人工智能之前,不妨先理解人类智能。我认为人类智能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感官部分、经验部分、人格部分。感官部分类似DIX,经验部分是学习、认知的演进产物,而人格部分则是人类智能的核心。1923年弗洛伊迪(Freud)在精神领域对人格有过经典的定义:本我、自我、超我。自我和超我是以本我为基础的,本我是人格的源动力,最简单的人格至少包含本我。姑且抛开非主要的内容,人类智能的根本是本我。

人工智能的界定标准和简单定义

把人类智能推广到人工智能,便能得到人工智能的基本判定标准:目标体是否拥有“本我”这一根本要素。基于这个基本判定标准,便能形成人工智能的简单定义:从人类智能的低级向高级模拟的智能体。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的区别

首先来看几个著名的例子:AlphaGo Zero(自学习围棋程序)、Siri(语音对话系统)、微软小冰(聊天机器人)、讯飞开放平台(语音识别)等。按照上述的界定标准,这些目标体都不拥有“本我”这个根本要素,显然它们不是人工智能。

这些目标体是依托高性能计算机,利用大规模数据,借助各类机器学习(分为统计学习和神经网络两大分支)算法的产物。严格的说,它们属于自动化范畴。理想情况下,如果你拥有足够的笔墨和纸张,你也能得出和这些目标体一样的结果。

后记

如果说人工智能在未来能够掀起惊涛骇浪的话,那么人类当今的成就掀起的只是一朵小浪花。从1930年代甚至更早,人类就开始了追寻人工智能的步伐,直到2017年,真正意义上可知的人工智能尚未诞生。但在这条路径上,衍生出很多有利于人类的产物(尤其是高性能计算设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领域)。一方面使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也为实现DIX和部分的ALT创造了条件。

当下人们或多或少都有讨论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危害,甚至担忧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在地球上的支配地位。从上述的论述中也可知,目前所谓的“人工智能”绝不可能构成危害,相反地恰恰是在造福人类。假如将来有一天真正的人工智能诞生的话,说明那时的人类已具备相当的科技水平,自然也能妥善处理,在当下人们可以搁置这类问题。█

于2017年12月31日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71231G0LPMK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