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驾驶相关法律法规的空白终于被打破了,就在昨天,北京市交通委发布了相关指导文件,符合规定的自动驾驶汽车,终于可以正式上路了。
现在交管部门给了交待,我们又把目光看向自动驾驶厂商:题出了,你们准备怎么答?
破题:新规并非一张畅通无阻的通行证
北京自动驾驶新规大致内容如下:
1. 可申请临时上路行驶;
2. 必须具备自动、人工两种驾驶模式;
3. 自动驾驶车辆须配备司机;
4. 必须安装监管装置,可以随时监测驾驶员的驾驶行为;
5. 不能随意开,有指定区域、指定时段;
6. 发生交通事故,由测试驾驶员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看起来这些自动驾驶车辆想要上路测试,还需要考个“驾照”。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刚一看到新闻时非常兴奋,认为新规为中国的自动驾驶落地助攻了。但仔细看过指导意见全文后又冷静了下来。新规在为自动驾驶开放了测试资格之外,也提出了一些隐性要求。而在有关民用自动驾驶的法规出台后,或许也多多少少会参考测试时的要求。
比如对测试主体提出了涉及到境内注册方面的要求,把安全放在了第一位,提出了监控驾驶员行为的要求并且规定了可以自动驾驶的路段时段。
新规貌似为自动驾驶开了绿灯,可绿灯背后也留下了不少待解的题目。
立论:自动驾驶如何面对北京时间
首先从测试主体来看,北京新规就为自动驾驶设立了不小的门槛。光是“测试主体在中国境内独立注册”这一条就把很多海外车企和科技企业拦住了。
海外车企和科技企业想要在中国上路测试,或许只有两种方法:一是在中国成立分公司,二是委托代理公司进行测试,再把测试完好的技术购买过来。前者繁琐,后者风险较大。当然,大家集思广益总会相处解决办法,但这一条显然加大了海外企业进入中国自动驾驶领域的成本。
而且还对要求测试主体在上路前接受数据监测和“考试”,对于那些目前刚刚起步的自动驾驶企业来说又是一个问题。很有可能会因为此前累积的上路数据不足而迟迟不能“路考”,最终导致整个数据累积量落后于竞争对手。
此外,北京新规在安全和可控两方面的考量,可能会让厂商的研究方向从“更多的自动化”转向“当前自动化程度下尽可能更安全”。
尤其在未来,各种各样的自动驾驶车辆走上马路,行驶安全就不能光依靠雷达传感器的装置,更重要的是生态整体的把控协调。
像是如何通过车联网把握车与车之间的交互,增强安全性。在路段时段方面的限制,也决定了自动驾驶要在系统中进行相关设定。至于提到的在车内安装传感器监控驾驶员行为,如果规则延续到正式上路的法规中,或许会影响到汽车的整个组织结构。
比如,如果规定在自动驾驶阶段驾驶者不能双手长期离开方向盘,是否要改变传统的方向盘到转向轴的模式,换成有触摸感应的智能方向盘?或者,最起码要在车里加个传感器看到司机在干什么吧?
谁可能获得考试资格?
看到这里,我们应该能理解北京新规的“题义”了。交管部门是在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出发,尽可能保证自动驾驶使用者的安全,并为未来自动驾驶上路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责任分区。
比如,因为自动驾驶的技术问题出现意外,如何确保驾驶人是完全没有责任的?责任完全属于海外自动驾驶技术企业的话,如何对海外法人进行问责?因为某一传感器引起的问题,责任应该归咎于传感器厂商还是自动驾驶系统厂商,或者是安保技术厂商……
于是我们又回到了那个科技与伦理的老问题:自动驾驶的相关技术正在有条不紊的发展之中,可想建立起相关的法制法规却相当棘手。因为自动驾驶技术由多方角色共同构成,在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上,会有人、车、技术系统、传感器等等多个责任方。想在不侵犯任何一方隐私和机密的前提下理清其中的关系,显然不是一件容易事。
所以如果你是一家雷达传感器厂商,或是刚刚起步的纯技术团队,恐怕要在找到合作的汽车厂商后,再等一段时间才能得到上路测试的机会。
目前和新规较为贴合的企业无非两种,一种是百度这样的中国大型科技企业,凭借着百度Apollo已经累积的路测数据和对平台的底层打通能力,加上有百度的人工智能技术作担保,应该不难满足新规对安全可控的要求。而和Apollo合作的汽车厂商,北汽、比亚迪等也可能率先获益。
另一种则是福特这一类有着足够技术储备的汽车厂商,通过收购多个技术团队实现整车的技术统一,加上财力强大,可以在全球申请路测资格、建立自己的路测场地和强大的仿真环境技术,在来到中国之前就做好充足的准备。只需想办法绕过一些限制,就应该能顺利进行新规下的路测。
北京新规这张考卷关注的是自动驾驶平台在车与车、车与传感器、车与人之前的协作处理能力和自动驾驶复杂体系中,打通底层、构建组织的能力。
这样的考题或许刁钻,但绝不超纲。残酷的是,有人认为这场考试在发下卷子时才开始,可关于考试资格的竞争,早在他们不知道的时候进行过了。
声明:本文整理自虎嗅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侵权请告知联系删除。
全文完
2017年800份股权顶层设计方案
原价999元,现价199元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