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腾马丁博士
车图腾出品,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华为入局汽车,将带来怎样的冲击?
当全球汽车产业经历大变局,“新四化”成为点燃想象力的火花,华为作为全球5G领先者,又将以何种形式改变出行?
日前,华为宣布将研发自动驾驶重要部件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引发了业界很大期待,华为的汽车逻辑也进一步浮出水面。
特斯拉能做的,华为都能做到?
细数起来,华为的汽车布局已有五年。这段时间里,华为的态度从“语焉不详”到“欲说还休”,再到如今的高调发声,外界完全可以对此推测——它准备好了。
先看华为的定位:“不造车,未来要成为增量部件的供应商。”这个态度,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今年4月的上海车展上旗帜鲜明地表示过,在刚过去不久的世界智能网联大会(10月23日)上,徐直军再一次这样表示。
早在2018年,华为就密集与主机厂签订战略合同,在更早的时候就悄然组建了汽车事业部,中间的过程我们不予详解。我们最关注的问题是,华为现在是什么水平?
“特斯拉现在能做到的事情,我们都能做到。”徐直军如此说道。
这样说的底气在于,华为在算法与通信技术有多年沉淀和积累。徐直军甚至说,目前除了自动驾驶软件需要继续研发,其他电动车以及自动驾驶所需的,华为都有现成的技术、专家和人力储备。
华为勾勒出了一个整体方案,包含五个部分,分别是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和云服务。
可以看出,华为本质上是在汽车行业内满足对智能网联汽车场景的需求。面向车企提供部件、技术和解决方案。
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网联汽车,都需要哪些部件和技术?芯片、操作系统、高精地图、云计算、AI、大数据、5G、V2X……
在这其中,华为所宣布正在布局的,激光雷达与毫米波雷达最能引发人们的想象。
因为,它们是无人车的核心。
这个雷达的命运,华为的态度很重要
激光雷达与毫米波雷达,各有特性,各有分工,但业界对他们的态度却有分化。
先看毫米波雷达:短距离探测,穿透雾、烟、灰尘的能力强,因此可以在糟糕的天气中探测,与摄像头一起用于低级别自动驾驶场景,最常见的三种用途是ACC(自适应巡航)、BSD&LCA(盲点监测和变道辅助)、AEB(自动紧急制动,通常配合摄像头进行数据融合)。成本较低。
再看激光雷达:精度高,成像能力强,探测范围广,但是容易受恶劣环境影响,雾霾天可能直接失效。成本非常高。
从以上主要用途可以看出,毫米波雷达在现阶段的智能辅助驾驶中已经得到了普及,并且成本低廉,业内对他的大面积应用没有争议。
但是激光雷达并未如此。因为成本非常高,一度引发是否真正需要的争论。最著名的例子是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曾公开表示:谁用激光雷达,谁完蛋!
但是,大部分人认为,这可能是碍于成本的“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反应,也有外媒拍到特斯拉搭载激光雷达试验,马斯克被“打脸”。
激光雷达,到底是不是必须的?
事实上,在无人驾驶汽车“摸着石头过河”的现阶段,没有一家在技术上宣告成功了,真正落地更是遥遥无期。一位从事智能驾驶的工程师曾对车图腾表示,“没人能肯定未来的技术路径。”
然而,华为正式宣布进军激光雷达领域。
徐直军直言不讳:“至少从现在来看,在自动驾驶领域中还没有可以替代激光雷达的传感器。”
这一表态,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激光雷达商用化的全球格局,并且加快进程。
寡头的游戏
现实是,像马斯克一样放弃激光雷达的公司少之又少,更多人认为,在未来的自动驾驶感知领域,需要对不同传感器进行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对环境建立比较好比较可靠的感知,这里面就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以及激光雷达。
换言之,没有一种传感器可以适用于任何使用环境。
但是,激光雷达在商用化的路上苦苦挣扎:因为成本高,所以只有谷歌(Waymo)、Uber等公司在面向未来的L4、5级别自动驾驶车上使用,但是这些车型并未量产,那么,激光雷达就无法实现规模化,成本就降不下来。
所以,当市场“看不见的手”进行有效地资源调配时,我们看见激光雷达的产业趋势,是从小散乱的初创公司,开始通过并购、注资等方式,一步步向寡头的格局迈进。
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外最大的几家激光雷达公司Velodyne、Quanergy开始引入主机厂、零部件厂和互联网企业,其中,Velodyne由百度和福特联合投资,Quanergy则有老牌零部件巨头德尔福参与。就连自动驾驶领导者Waymo旗下的激光雷达业务,也有克莱斯勒支撑。
(激光雷达眼中的世界)
华为入局之后,将有望打破旧有的外国主导激光雷达的格局,目前北美占据整个市场收入的45%左右,欧洲占据33%市场份额。
这块市场的容量之大,令人咂舌。前瞻产业研究院测算,2017年,全球激光雷达行业市场规模约在16.5亿美元左右,预计到2022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超过52亿美元。
做激光雷达,华为有天然优势:“华为会利用自己的5G技术来开发毫米波雷达,实现全天候的成像,同时也会充分利用全球领先的光电子技术,开发激光雷达,真正解决激光雷达面临的成本问题与性能问题。”徐直军指出。
从PPT到试装车,再到大规模量产,华为将在这条商业化链条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华为的入场,将给行业带来新气象。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