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财经特约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
据媒体报道,9月2日,互金整治办发布《关于加强P2P网贷领域征信体系建设的通知》(下称《通知》),支持在营P2P网贷机构接入征信系统。市场一片欢腾,有人甚至将其视作是备案提速的信号。
其实,《通知》内容主要从保护出借人权益、打击恶意逃废债的角度出发,不会扭转网贷行业整体转型助贷的趋势,与备案并无关系。在我看来,《通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影响一:保护出借人利益再出新招,借款人也将用脚投票
当前,P2P步入集中清退和转型阶段,P2P数据接入征信,强化对借款人的威慑力,有助于在行业集中转型和清退过程中更好地保护出借人利益。
P2P平台轻资产运营,此前常有的情况是,平台跑路了或停业了,给社会留下一个烂摊子。尤其是平台跑路,平台一走了之,官网挂了、数据删了,庞大的债权债务关系成为未知之谜,出借人要钱无门,借款人还钱无路。
监管着手整治后,把数据接入视作重要抓手。不过后来发现,即便有合同备份,不少借款人依旧会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既然平台跑路了,借的钱也不知还给谁,就不用还了。2018年6月份以后,相伴P2P密集爆雷而来的是借款人的恶意拖欠。为此,监管机构曾专门组织平台把严重失信人数据统一报送征信系统。此次系统性要求P2P平台接入征信体系,表明接入征信对于打击恶意逃废债的歪风是有效的。
所以,《通知》的出台,有利于保护出借人的利益,但对于借款人,或许就是另一种想法了。
不少借款人,是不敢上征信的,《通知》的下发,或将促使这类借款群体用脚投票,转向其他不上征信的平台。
影响二:P2P退出或将提速
据网贷天眼数据,截止2019年8月底,正常运营平台933家,累计问题平台数量5644家,其中,8月新增问题平台11家,较7月份的177家明显放缓。
《通知》出台后,平台退出数量预计会进一步提速。原因很简单,很多借款人不敢上征信,平台就一定敢上征信吗?未必。
把数据接入征信体系,也是一种变相的数据披露,合规的平台敢于披露,但仍存在违规行为的平台将避之唯恐不及。
比如说,一些平台在虚构借款人,一些平台借款人金额超标,一些平台贷款利率超标,一些平台涉嫌自融或关联贷款……所有这类平台,都不敢对接征信系统。
怎么办呢?主动退出成为上策。与其在对接征信系统时露馅,不如早日宣布良性退出,只要还清出借人欠款,就算上岸了。若没有能力良性退出,早日投案也是一条路。
影响三:让多头借贷客群暴露于阳光下
截止2019年6月,央行征信系统累计收录了9.9亿自然人、2591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的有关信息,个人和企业信用报告日均查询量分别达550万次和30万次。其中,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超过5亿(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11月已达4.8亿)。
人数虽已不少,但贷款产品画像有残缺,缺失了互联网贷款记录,难以准确刻画借贷群体的多头借贷状况。
此次全面推动P2P接入征信,补充互联网金融数据源(仍有遗漏),有助于把多头借贷客群暴露于阳光下,在化解多头借贷、防止特定群体杠杆率快速提升等方面,可更好地发挥作用。
总之,《通知》的出台对与保护出借人合法权益、打击恶意逃废债现象是好事。不过,我们也需要关注《通知》落地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一些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数据质量问题。当前P2P备案希望渺茫,平台的配合度不高,个别平台存在人力保证和技术支撑的双重缺失,在数据口径、数据质量等方面未必能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报送,反而可能会给征信系统存量数据带来负面影响。
此外,P2P普遍向助贷转型,需考虑双重报送的问题,即同一笔借款,P2P平台报送一次,资金方的银行报送一次,且可能因口径问题双方报送数据不一致,在系统中产生两笔记录。
还有,P2P机构面临集中清退问题,一旦机构整体退出行业,后续借款人若提出数据异议,改如何核实、更正,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