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就像一个战士,在不断的战斗中,她将格力带到了现在的位置。如今格力已经成为全球空调产业的第一名,董明珠似乎还不满足。
从手机、电饭煲、造车到芯片。董明珠的每一步跨界都被市场所诟病。当她宣布要投入百亿做芯片时,格力电器的股价不但没有上涨,反而出现了大跌。董为此明珠还调侃道:“别人宣布造芯片股价就蹭蹭往上涨,我们宣布造芯片股价为什么就下跌了?那是因为我们真造”。
董明珠与格力有着不解之缘,从刚开始入格力董明珠的命运就同格力紧紧地绑在了一起。有人说,格力之所以有今天那是因为朱江洪,因为他缔造了格力。有人说格力有今天是因为董明珠,是她将格力带向了世界。她让世界都记住了“好空调,格力造”的这句口号。
不管是因为谁,格力今天都稳稳地成为了全球空调领域的领头羊。
成为行业的第一就意味着天花板,这是所有企业的共识。作为一个优秀的上市公司,业绩稳定增长是一个必要条件。所以,很早格力就开始了多元化,只是格力在多元化的这条路上走得很艰辛。
多元化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以前地产的老大哥万科也曾经经历过,从多元化到只专注于住宅再到多元化。迷茫的万科在前几年没少走弯路,直到地产一哥的名头让给了碧桂园之后,万科才从迷茫中醒了过来。
同万科不同的是,格力的性格同董明珠的性格一样,在过往的发展中都带着一股“霸气”。有人说创始人决定了企业的性格,但是在格力,是董明珠塑造了格力的性格。
董明珠的“好斗”并不是后来才养成的,早在格力的早期,为了打破厂商垫付的先例,董明珠在追债的过程中硬是将一车车的空调拉回了格力。
1992年,董明珠的个人销售业绩达到了1600万,占了全公司的1/8。第二年朱江洪将江苏市场交给她之后,一年内她的个人业绩就蹿升至3650万。
早期的董明珠对于格力的发展不言而喻。1994年,朱江洪搞了一次改革,在这场改革中他大幅调低了销售人员的提成之后,多人跳槽到了竞争对手中山汇丰空调那里。当时,已经是销冠的董明珠选择了留下并且支持朱江洪。其后,她获得了销售部部长的职位。到1997年董明珠就荣升格力集团销售副总。
2001年,朱江洪担任格力电器董事长之后,董明珠就任格力电器总经理。2012年朱江洪退休,董明珠成为格力电器的董事长。翻阅年报我们不难发现,格力电器的净利从2012年就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格力电器的净利虽然稳步增长,但是还是一直徘徊在50亿元以下,董明珠接手之后格力开始进入了百亿净利的阵营,营收也从1000亿增长至现在的2000亿。
董明珠时代的格力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格力,虽然发展的过程中竞争对手越来越少,但是营收的增长也成为了董明珠必须提前考虑的难题。
早在2013年,格力就曾在手机市场上试过水,但是一直都没有下文。同年,在中国年度经济人物的颁奖典礼上。董明珠同雷军同台领奖,不一会两人就公司模式问题“斗”了起来。
当时雷军就认为,小米模式能不能战胜格力模式不能看现在,要看五年之后。要是五年之后小米能够在营业额上击败格力,董明珠输他一块钱就好。
雷军话还没落,董明珠就信誓旦旦地告诉雷军,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要赌也别拿一块钱或者一亿作赌注,赌就赌十个亿。
如果看当时的数据,两者差距确实很大。当年小米营收300亿,员工7000人,工厂数量是0;当时格力营收超过1000亿,员工7万人,工厂数是7。
五年过去了,雷军同小米登陆港交所。在市值上,小米还一度超过了格力。营收上两者差距已经变得非常小了。虽然小米输了赌约,但是在模式和多元化上,小米则是更加的成功。
和小米相比,格力这一年可谓事情繁多,在经历了造车风波之后,董明珠又要宣布进军芯片领域。今年格力集团更是要出让格力电器15%的股权。一场400亿的交易可能会打破格力未来的命运。假如新东家不支持董明珠的话,未来格力将走向何方?这都是董明珠要考虑的问题。
格力的麻烦不止于此。格力近期发布半年报,半年报显示格力营收和净利都有一定的下滑。还有今年618前夕,格力电器在官方微博上举报了对手奥克斯,这场对手之间的较量,正在升级。8月30日,奥克斯家电事业部总裁冷冷在微博上发表公开信,称格力存在能效不合格产品,并喊话下周一见。
当然,这些只是格力发展的一个小注脚,以董明珠的性格,未来这样的事情不会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近期,格力和小米又立下新的五年之约,五年之后,小米还是格力,这个问题对于董明珠来说才是大问题。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