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陈溢波 记者 张靖超 上海报道
8月29日,全世界的焦点又一次聚焦黄浦江畔。当天,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拉开帷幕。包括机器学习之父Tom Mitchell、递归神经网络之父Jürgen Schmidhuber、两位图灵奖获得者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特斯拉联合创始人Elon Musk、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等在内的海内外几百名嘉宾会聚一堂,共话未来充满“无限可能”的“智联世界”。
在现场,观众可以看到AI已经可以与多个应用场景进行连接,包括无人驾驶领域、会场同声传译服务领域等,俨然一个AI+的时代就要到来。
不过也有行业内专业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对当前热度不减的AI发表了相对平淡的看法,他们认为涉及人脑工程的通用智能在未来数十年内都将是一道难题。
AI能连接任何领域吗?
拥有计算机博士学位的李智佳告诉记者,AI一般分为通用智能和专用智能,前者指的是那些能代替人脑的情况,“涉及到人脑工程的那还很遥远”,现在大家所提到的,大都是专用智能,也就是说用在某个专门的具体领域的情况,像扫地机器人只有扫地的功能。
当前的这种AI发展阶段,在有机器人行业工作背景的刘宇光看来,可以被称作“弱AI时代”。
李开复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召开首日作的演讲中也提及,从投资角度看,AI可以分为四个时代,分别是黑技术时代、B2B时代、赋能AI+时代,以及无所不在的时代。“现在我们处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中间。”
当更多的行业和领域逐渐与AI相连,人们不禁产生一种好奇,是不是像互联网一样,即便处于当前的专用智能情况下,也可以实现AI与各行各业的连接,为它们赋能?
李智佳对此表示,AI确实可以与很多领域进行连接,有些行业甚至可以实现对人工的替代,但在一些创意性的、带有服务性的行业中,AI的应用效果可能不如人工。
刘宇光则补充提到了实现专用智能情形的一些条件:“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一些领域就不能实现AI+,比如数据样本太少、算法还不成熟等。”
AI和人,谁会更“厉害”?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在AI与人的对决中,AI也会有“软肋”。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谈论,AI与人之间的一个很重要的差别在于人具有情感,而AI没有,只是冷冰冰的软硬件系统。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也已经将研究触角伸向情感这一领域。
据悉,英特尔就有相关的AI情感表达方面的研究。李智佳称:“当前可能还处在一个初步的研究阶段,会识别人的情绪,但不可能具有像人那样的情感。AI只能说是计算能力很强大,但人脑的很多其他功能,AI都不具备。”
刘宇光则表示,在专用智能时代,AI只能实现人的部分功能,至于通用智能时代,未来能否实现也充满不确定性,而即便能实现,“AI能解决的问题,也不能与人能解决的相提并论,人是不可被取代的”。
李开复曾公开表示,爱这种情感,是人与人灵魂的触碰,从这个意义上说,机器与人之间的感情还是不同的。
AI背面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以及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逐渐落地和应用领域的增多,另一个问题也会被提出来,就像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完美的,那么AI时代,是不是完全具备生活、工作、学习上的各种便利,有没有什么弊端?
李智佳对记者提到,比较大的问题是隐私保护等伦理性问题。一些公司目前专门做相关的业务,比如有的通过在各大商店入口进行人脸识别,跟踪消费者在商店的消费行为等,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和导流等。
他还提及,以自动驾驶为例,如果有安全事故发生,那么如何界定谁是责任主体?“这涉及到一些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这方面如果还不够健全的话,自动驾驶就比较难推行下去。”
Wind金融终端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8月29日,沪深两市人工智能概念股共有35家。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与浪潮集团联合发布的《2019-2020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未来5年,我国人工智能市场总体规模将保持高增长率,年复合增长率将达44.9%,超过170亿美元。
(编辑:张靖超 校对:颜京宁)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