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人类PK古诗词创作
前几天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节目,叫做《机智过人》,节目采取图灵测试法,将人工智能与人类放在一起比较,看看人工智能到底能不能在某些领域达到人类的高度,最近的一期是人工智能创作古体诗,恰巧三位人类测试员都是我熟识的好朋友,所以对这期节目,我也格外关注。
我这三位朋友分别是诗词大神李四维,清华的核博士奇妙和北大工科女博士陈更,而与他们对战的人工智能,则是由清华大学研发的只能机器人“九歌”。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测试的第一道题目,是让四位一起以“心有灵犀一点通”为首句,创作一首集句诗。其实这样的当场测试对人类而言是很吃亏的,毕竟人类的创作需要思考,而机器的“思考”只是程序,而且集句这种创作形式比较偏向于机器人,因为它是有“库”所寻的,况且古体诗创作中“格律”“平仄”等规则,对于机器人来说,简直so eazy。不过我还是有信心觉得我可以清楚的分辨出来机器人创作的诗词,因为我感觉机器人的创作只能达到字句的工整,很难做到情感上的连续,加之我对我这三位测试员朋友也比较熟悉,可以分辨出他们的写作风格。
我们看一下第一回合,他们创作的四首诗
最后现场观众投票,认为第四首是机器人所作
结果,第四首是陈更所写,节目看到这里,我还是认为机器人并没有比我想象的厉害,因为我的判断也是第四首肯定是人所作,因为在我看来“离魂暗逐郎行远,满阶梧叶月明中。”表达的是连续的意境,而嘉宾和观众质疑的只不过是第二句的意思比较突兀拗口,但我坚信机器人是没法表达连续的意境的,而其中犯得一些平仄格律上的错误,则更说明了这肯定是人类创作。
在看节目时,我分析第一首应该是“九歌”所作,因为感觉相较二三四首而言显得没有那么连贯。节目中没有播出这一回合的结果,我也一直自鸣得意了几天,殊不知,今天我和这其中的测试员朋友交流该节目心得的时候,被狠狠的打脸了……
原来,我认为写的最好的,最不可能是机器人创作的第三首诗,才是“九歌”的大作,这首诗中“无情不似多情苦,镜里空嗟两鬓蓬。”意境连贯而悠远,并且和首句二句都有很好的衔接之感,这竟然是机器人所作,而我以为是机器人写的第一首原来是因为人类受限于时间太紧而没有好好润色得出来的作品。
回头再看一下投票,现场观众认为最不可能是机器人所作的诗,恰恰就是机器人所作。这实在让我太震惊了,让我觉得自己着实小看了机器人的创作能力,看来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我们的生活确实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我也想对清华“九歌”研发团队致以深深的敬意,想把一个大写的“服”贴在自己脸上!
不过话说回来,到了第二回合,机器人与人类在情感上的差距还是显现出来了。第二回合所比的是创作,以“静夜思”为题,写一首古体诗,这次没有了集句的创作限制,人类思维的无限延展性就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达。
第二回合剩下两位测试员和“九歌”创作的诗
这次我非常确定第三首是“九歌”所作(这次没有被打脸),因为相较另外两首,第三首更像是句子的堆砌而非连贯的意境表达,不过现场嘉宾和观众却把票投给了第二首。我觉得这更多的说明现在我们大众对诗词的欣赏水平确实有待提高,因为李四维创作的第二首“更深才见月,比向掌中看。”写的是非常顺畅连贯的,而且寓意极其精巧,说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才看到月亮,于是抬起头,用自己的手掌来比量月亮的大小,来欣赏这孤夜中的月色。我觉得选择第二首的嘉宾和观众应该是没看懂诗中的这层意思,如果可以这么解释一下,相信大家也不会把票投给李四维写的第二首。而齐妙的第一首诗句子则非常连贯,将一副深夜思人的画面极其精巧顺畅的表达了出来,而这种能力,恰恰也是“九歌”作为人工智能所缺少的。
一期节目下来,既让我对人工智能满满的佩服,也让我对当今大众的诗词欣赏能力下降觉得有点可惜,如果照这么发展下去,此消彼长,人工智能代替人类进行文艺创作也指日可待了,真要是如此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欢迎大家在下发“留言”处留下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谢谢打赏
大作文书终日忙,
寻章抬眼仅存墙。
孤寒有士皆分席,
慷慨何人肯解囊?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