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发展的前二十年中,我国的互联网行业处于由BAT把控主要命脉的消费互联网时代。什么叫消费互联网?我们可以把它简单地理解成BAT(即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到目前为止,百度、阿里、腾讯这三家巨头公司本质上改变了人们的什么呢?
百度改变了人们信息获取的方式。互联网1.0时代,获取信息可能要自己去找;到了2.0时代,我们可以通过搜索这种方式去找,它极大地提升了效率,所以它本质上它改变了人们信息获取的方式。
阿里改变了人们消费的方式。马云把大量的企业、商家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在整个的一个互联网上,通过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实现了一个交易的闭环。
腾讯它本质上改变了人和人的连接方式。很多人都是用QQ,通过腾讯进入互联网。人们通过了QQ,可以跟在大洋彼岸甚至离我们很远很远的一个人进行交流。由此重新建立了人和人的连接方式。
所以,BAT分别改变了我们的信息获取方式,改变了我们的消费方式,改变了我们的人和人的连接方式的时候,到现在整个互联网的人文环境已经成熟了,在这个人文环境里我们已经在用不同的方式去消费、交流、获得信息。
在互联网发展的20年中,所谓互联网的本质就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消费互联网的渗透率从呈快速上升到如今的缓慢增长,不难看出消费互联网已趋于稳定,2013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已达6.18亿,到现在同比增速下滑至个位数,用户数和用户活跃度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有限。所以过去的消费互联网,费了这么大的劲儿,也只占有了整个社会零售总额20%多的市场,80%还是在线下,大头儿还是在线下。
原因就是消费互联网是各类组织与c的直接连接,仅仅是产业链的一部分被互联网化了,但B2B之间,即企业与企业之间还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还是割裂的,随着虚拟化的进程互联网应用逐渐从个人转向企业,以价值经济为主要盈利模式的产业互联网逐渐兴起。
从BAT方面来看,三大巨头也在介入互联网产业领域 ,但并非一帆风顺。
阿里巴巴集团试图进入企业软件服务领域,然而在经过四年的努力后,仍以失败告终;
腾讯则从企业QQ入手,推出企业QQ办公版,但经过6年积累企业用户也只有30万,与其在消费互联网地位相差甚远。
由此可见,BAT的客户积累和运营经验主要集中在个人客户,其在向产业互联网拓展过程中优势已不再明显。
早在2012年11月份,《华尔街日报》报道了美国消费互联网公司的风投变化情况,当时该文章即指出消费互联网和移动公司的风头在2012年的前九个月与同期比下降了42%。下降的最大部分不是在种子轮投资而是在后续的跟投。
同样的情况逐渐在中国显现,由于一些互联网巨头已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消费者在网络上的行为习惯也已趋于固定,重新创建一个大的用户群要比过去更加复杂;同时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移动端的普及率已达到98.3%,人们使用移动端已超过笔记本电脑25%,然而在技术方面移动端要比web端开发难度大,在移动和应用程序的转型中,无论对创业成本还是投资消费都是相当大的挑战;除此之外,投资人在趋势与导向上的跟风效应明显,从消费市场向企业市场转移的趋势也使部分投资人转移投资领域。
那么,“产业互联网”区别于“消费互联网”的特征又是什么呢?
产业互联网有别于消费互联网主要特征是用户主体不同,消费互联网主要针对个人用户提升消费过程的体验,而产业互联网主要以产业价值链个企业为主要用户,通过在生产、交易、融资和流通等各个环节的网络渗透从而达到提升效率节约能源等作用;简而言之就是:消费互联网,直达c,干掉线下的商户b,而产业互联网,则通过b连接c。
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有别于消费互联网的“眼球经济”,而是以“价值经济”为主,即通过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寻求全新的管理与服务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创造出不仅限于流量的更高价值的产业形态。
产业互联网将庞大的行业线下业务重构,将庞大的B2B组织间往来互联网化,将产供销价值链中的各个企业/组织实现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将全价值链透明化、互联网化。
产业互联网的到来意味着各行业如制造、医疗、农业、交通、运输、教育的互联网化,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是比消费互联网更大十倍的机遇。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