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的积极探索到初具雏形,从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到努力消除信息孤岛、逐步实现医疗资源共享……2018年,随着互联网医疗领域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发布,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快步进入“成长期”,“互联网+医疗健康”正成为百姓享受均等、普惠、便捷、安全医疗服务的有效途径。
政策持续落地 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有序发展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方向,积极推动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发展。
为了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成果带来的实惠,7月,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的通知》决定在全行业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要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加快创新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提升便民服务能力,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医体验。
为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持续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推动我国医疗信息化进程迈入发展快车道,8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到2020年,三级医院要实现电子病历信息化诊疗服务环节全覆盖。
9月,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两部门发布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三个文件的发布旨在加强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准入和监管,为互联网医疗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的政策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互联网医疗领域相继出台的政策和措施,使“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推动互联网医疗有序发展。
智能化赋能 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国医疗人工智能进入飞速发展期。智能问诊、可穿戴设备等智能化技术赋能现代医学,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新发展新模式新服务。
不用挂号、无需排队,慢病、常见病几分钟就能问诊配药……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亮相的“一分钟诊所”,病人坐在“独立问诊室”内,就能与云端进行语音对话,通过病情描述和检查,得到初步问诊建议并直接在智能药柜付费取药。智能医疗让病人少了焦急等待,利用“互联网+”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2018年,人工智能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持续创新开发,智能诊断、智能健康监测、机器人辅助手术、智能医疗影像识别等技术正实践应用。医疗人工智能作为医生的助手,能够有效结合医疗场景的需求,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将海量的数据模块化,迅速演算出量化结果,使疾病诊断更加精准,减轻临床医生的负担,减少误诊、漏诊。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渐成熟,在不久的将来,患者用上可穿戴设备,在家打开人工智能系统,就能使自身的就诊需求得到及时地满足。
12月14日,贵州医科大学附院专家正在通过远程医疗中心大数据系统,为在偏远山区医院就诊的患者集中会诊。
信息化建设 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体系
远程医疗、电子病历、移动支付……医疗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加快实现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优化资源配置,对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体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以远程医疗为例,远程医疗的迅速发展,是“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模式的实践,也是我国推进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缩影。远程医疗将处于不同物理空间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联系起来,打破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局面,重新配置了医疗资源,通过互联网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据了解,截至2018年10月,乌镇互联网医院已通过互联网联通了全国2700家医院、26万名专家,日均接诊量达6万人次,远程会诊量达1.2万人次。
当下,医院利用互联网技术,逐步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是“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一大趋势。2018年,北京地区已有30家试点医院实现了电子病历共享调阅,患者在这30家医院中任意一家就诊后,再到其他29家医院就诊时,无需自身提供病历,医生就可随时调取患者既往的检验检查结果、主要诊断、用药、手术情况等信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支付早已司空见惯,其触角也渐渐延伸至医疗领域。移动支付的接入是实现“互联网+医疗健康”,构建以患者健康为中心的现代化医院服务模式中不可缺少一环。今年以来,我国公立医院积极开展网络支付业务,探索区域共享网络支付平台建设。例如,浙江杭州一家医院,患者只要将手机绑定社保卡信息就可以在医院实现挂号、诊疗、自助结算、化验检查、取药等所有就医流程,极大地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来源:中国网信网 李萌编辑整理)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