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观察
了解大数据,关注大数据观察吧!
每个想了解最新大数据资讯的人,都关注了我
文 / 数据君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是大诗人李白笔下的侠客。侠客武艺盖世,可十步斩杀一人,千里之行,他无法被追踪,也无人可挡,他杀人很多,但低调不留痕迹,我们不知道他是谁。
长期以来,人类对自身移动轨迹的研究极为有限。在进入信息社会之前,对人类大规模的、长时间的、完整的、连续的轨迹观测基本无法开展。
如果真要追踪,只能依靠人盯人的人眼战术,或者是靠日记、访谈这种自我陈述的形式,描绘出一个人的活动轨迹,总之这个任务难度大,没有靠谱的办法。
直到手机出现,这一状况才有了改变。手机要通话,就必须不断和基站产生信令交互。在广袤的大地上,基站是按蜂窝状组网的,每个基站都发出不同频段的信号,当用户从一个区域进入另一个区域时,手机就会从一个基站切换到另一个基站。
在此期间,如果发生通话、短信、开关机,都会被记录下来。一个基站覆盖的区域半径可能从数百米到数千米不等,因此根据基站来定位,只能推断一个大致位置,其精度取决于其蜂窝小区的半径,准确地说,它只是圈定了一个活动区域,无法确定具体的点位。
如果把基站定位和以图搜车两个方法结合起来,就可能发生“化学反应”。
2010年福建漳浦出现了一个盗车团伙,盗车案延续数年屡打不绝。2012年1月,当地再次发生盗车案,警方掌握被盗车特征后,通过以图搜车发现该车在当天下午4:10经过某关卡驶往潮州方向,此后便失去了踪迹。
警方又调取了该关卡所属基站4:07—4:15的所有通话记录,发现有一部可疑手机当天多次和一个潮州号码通话,且在3:00—5:00的运动轨迹与被盗车辆的行驶轨迹非常吻合。警方通过将这两组数据叠加,最终锁定并抓获了嫌疑人。
除了利用基站圈定活动范围,今天大部分智能手机都内置有GPS(全球定位系统),或者会接入Wi-Fi信号。这两种方式都可以辅助定位,而且精度比基站定位高很多,甚至可以达到分米级,但是,这些数据都需要在用户知情、同意并授权的情况下才可能采集。
这就是手机定位的软肋,控制权被牢牢掌握在被追踪人员的手中,机主只要关机,就可以切断信号的追踪。天网的作用因此凸显。“只要你在街头闲逛一两分钟,就会被高清探头扫到”,天网的拍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
英国是最早建设天网的国家,也是最早尝试在天网中使用人脸识别的国家。2005年7月7日,英国伦敦的公交系统发生了一起爆炸事件,4名受“基地”组织指派的英国人在伦敦的三辆地铁和一辆巴士上引爆自杀式炸弹,造成52人死亡,700多人受伤,整个交通网络中断。一个伦敦的地铁站里就安装有上百个摄像头,地铁站周边的街道上还有数百个摄像头,警方用人眼查看了数千小时的视频,终于在5天之后成功锁定了这4名嫌疑人。这是屏幕上的眼力战。
面对今天的摄像头,李白笔下的侠客即使武功再高强,行事再低调,也完全不可能“千里不留行”“深藏身与名”了。下面我们要问的是:人脸识别究竟有多大作用?在天网的海量视频中,我们能不能像以图搜车、以图搜物一样立刻完成以图搜脸、以脸搜人?
如果我们可以做到以图搜脸,那么在未来的社会管理和商业领域,将发生何种变化?如果现在做不到,那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以图搜脸能否实现?在即将到来的智能时代,这项技术的终极意义又是什么?
主题 |大数据智能
插图 | 网络来源
作 者 介 绍
数据君:)
了解大数据,关注大数据观察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侵权则删
我想给你一个理由 继续面对这操蛋的生活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