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人工智能是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和基本理论,主要研究如何提高机器的智能水平,包括计算力、感知力、认知力等,让机器能够自主判断和决策,完成那些原本要靠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工作。这种技术落地后就成了一种实用工具,主要载体是各类智能系统,如智能化硬件产品、智能机器人、智能软件系统或服务等。
重大技术创新,在改变产业格局的同时,通常也会带来对就业的影响。人工智能与就业的关系,本质上也是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会表现出就业创造和就业替代两种相互冲抵的作用。类似的情形在人类经济史和科技史上多次发生,但直到现在,论证“技术进步到底是创造还是消灭就业岗位”仍然是困扰着经济学家们的一个难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媒体对人工智能报道的热度持续攀升,图像识别软件、聊天机器人、智能音箱等各类产品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科幻电影中的镜头成为了现实,有人惊呼“未来已来”。面对新一波技术产业热潮和越来越智能的机器,人工智能将导致人类失业的观点再度兴起。例如,世界银行在《2016年世界发展报告:数字红利》中认为,发展中国家三分之二的工作岗位容易被自动化所取代,麦肯锡在《未来的工作:自动化、就业和生产力》报告中预测,当前的工作中有超过一半会在2055年左右自动化。有的评论文章甚至认为“人工智能将带来史上最严峻失业潮”。
目前“机器换人”主要集中于几类岗位:一是对精度要求非常高,人做不了的;二是简单重复或强度大,人不愿做的;三是环境较恶劣,对健康有伤害的。像装配、操作、搬运、喷涂等工作内容枯燥、薪酬待遇、社会地位也不高,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这样的工作,由机器来做更为合适。
虽然使用机器会减少用工量,但对当前就业的影响并不明显,原因不是我们“人多了”,而是“人不够”。最早有媒体报道是在2004年左右出现“用工荒”,2010年后愈演愈烈。今年两会上,武汉智能电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纯星就感叹,“工资给到六七千元了,还是招不到技术工人。”可见,当前的“机器换人”并不是由人工智能的应用造成的,而是企业为了应对用工荒、降低人力成本和提高生产率而主动进行自动化升级的结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对来说,韩、德、日等发达国家也是劳动力普遍不足,同时自动化程度较高,如韩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为631台,德国和日本也在300台以上,远超我国的68台,但并没有因此引发大规模失业。我国自动化应用水平远低于这些国家,同时,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招人难的情况还将继续存在。因此,在经济长期向好的情况下,这种以替代低技能岗位为主的“机器换人”对就业不会出现大的影响。
那么,未来我们的就业会变得非常糟糕吗?
这需要对人工智能和人类的相对优势进行客观分析。首先,人工智能相对人类来说仍有太多难以跨越的门槛。人工智能并不是什么工作都能胜任,它能做的多属于重复性、程序性、可预见的工作,如话务、收银、票务、出纳等,而对那些富有创造性的、需要与人互动和更高情商的工作,人工智能还没有什么明显优势,如园艺、理发、护理等。美国几个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机器不擅长的非程序性工作,无论是体力类还是认知类,就业需求都在稳定增长。同时,按照目前技术发展速度,要达到强人工智能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还有充分的时间做好准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已经成为人们探讨的重点。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都在忧虑:未来究竟会有多少人类的工作会被机器全部或部分取代?很显然,解决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造成的失业问题,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而是需要社会各部门互相联动、共同解决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在任何时代,社会学家、立法者和执政者都会考虑到技术发展所造成的社会就业失衡,并从政策层面做出相应的保障。
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负责人伊藤穰一(Joichi Ito)所言,从宏观角度来看,无法否认人们会因新技术导致失业并恐慌,但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某些领域又会诞生新的工作岗位。人类应该相信,每一次技术进步,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福音而不是灾难。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