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优先供给美国,美韩系趁机涨价,中国存储等近10年,防的就是这天

2025年下半年,手机市场的涨价潮引发了广泛关注。

消费者发现,新发布的手机价格普遍上涨,而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全球存储芯片市场的深刻变局。

据报道,美韩系存储巨头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正通过“减产涨价”策略,优先供应美国AI市场,同时对中国市场存储芯片大幅提价。

这一策略不仅导致国内手机厂商库存告急,也为中国存储芯片产业带来了突围的关键契机。

根据媒体报道,这些存储巨头虽然宣布减产,但实际产量并未大幅下降,而是将更多的产能转移至利润更高的AI服务器领域。

与此同时,这些厂商对中国市场的存储芯片报价显著提高。而这种涨价行为并非因为原材料短缺,而是美韩系厂商利用市场需求变化“趁火打劫”。

AI服务器领域的爆发式增长是存储芯片市场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数据显示,AI服务器对DRAM和NAND闪存的需求分别是传统服务器的8倍和3倍。

OpenAI、谷歌、Meta等AI公司愿意接受更高的存储芯片价格,甚至提前锁定2026年之后的产能。

相比之下,中国手机厂商因无法承受高价而减少采购,库存告急的局面愈发严重。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韩系存储厂商正在逐步将产能和市场重心转向美国。

这种产能“东移”策略不仅挤压了中国消费电子市场的需求空间,也进一步削弱了中国市场在全球存储芯片供应链中的地位。

面对美韩系厂商的垄断与涨价,中国存储芯片产业正在迎来关键的突围时刻。过去十年,中国存储芯片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市场布局上取得了显著进步。

长鑫存储在DRAM领域的突破也值得关注。

其18.5nm和17nm制程的DDR4、LPDDR4/5、DDR5产品良率表现优异,成为国内DRAM内存领域的“成熟制程之王”。

这些企业的崛起都表明,中国存储芯片产业链已经不再像五年前那样脆弱。

美韩系存储厂商的涨价行为暴露了中国市场在存储芯片供应链中的脆弱性。

要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企业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接受美韩厂商的高价策略,二是加速国产替代的步伐。

显然,前者并非长久之计,而后者才是改变市场格局的根本途径。

美韩系厂商的涨价和产能转移虽然对中国市场造成了短期冲击,但也为国产存储芯片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中国存储企业等了近十年,防的就是这一天。

在未来的全球市场竞争中,国产替代的步伐将决定中国是否能在存储芯片领域实现真正的突围。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J3fcp31ttgOABWdrnDvieN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