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马也
编辑 |德新
保时捷研发落子上海
2025年11月5日,豪华高性能跑车品牌保时捷在上海正式启用了其位于中国上海虹桥商务区的研发中心。这天刚好是进博会开幕首日,在这个时点下,众多保时捷全球的高管悉数到场见证,包括明年初即将卸任保时捷全球CEO的Oliver Blume奥博穆。
中国研发中心的开幕,被视为保时捷最具战略意义的扩张之一,它是保时捷在德国魏斯阿赫总部之外,第一次设立具备核心权限的大规模海外研发基地。这既宣告了保时捷对中国市场坚定的承诺,也是对全球智能化转型战略的重大升级。
奥博穆直言:「我们不能只是在一旁观望,中国的速度很快,年轻人对豪华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对个性化和智能化的体验要求更高。」
全新的中国研发中心,整合了保时捷中国技术部、保时捷工程和保时捷数字科技,目前,这里已经有一支超过300名工程师的核心团队,是一个拥有研发、采购与质量三大核心职能和独立权限的综合实体。
这种放权,改变了传统跨国车企总部研发+区域配合导入的模式,赋予了本土团队前所未有的自主决策和快速执行的能力,也给中国本土的智能化供应链带来了新的机遇。
奥博穆在当天演讲的结尾,对保时捷中国团队说道:Be bold. Move fast. Make us better. 直接翻译就是:放心大胆加油干吧。
保时捷如何在中国做到「又稳又快」
中国市场是保时捷的福地,巅峰时期的保时捷在2021年销量接近10万台。但2022年之后,中国本土智能电动车品牌的崛起,让保时捷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
国产新能源的豪华车,在配置和体验上都武装到了牙齿。尤其是在智能化上,国内品牌凭借着前所未有的创新速度,吸引到了不少年轻多金的消费者。
这一次,保时捷上海研发中心的设立,除了提升本土化研发速度,一大特点是希望补齐智能化。早在去年底就已经有媒体报道了保时捷在国内扩充研发团队的消息,并且重点在扩充智能座舱与辅助驾驶团队。
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副主席兼负责研发的董事成员施德纳(Dr Michael Steiner)表示,中国研发的特点,是保持最大的灵活性。
这在让保时捷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敏捷性,融入中国快速迭代的创新生态,也意味着,中国团队能够自主选择本土供应商,并负责从研发到量产的全部流程。
比如在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上,保时捷已经在9月的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宣布与博泰车联达成深度合作,携手开发专属中国市场的新一代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双方的合作项目,将于2026年搭载于保时捷旗下多款车型。全新系统将首次引入基于大语言模型的AI语音助手与3D车辆展示功能,实现更智能直观的人车互动。
保时捷的新一代中国专属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正是由于中国团队主导开发的典型项目。保时捷目标是将驾驶激情与乐趣延伸至数字化体验中,由于包括保时捷本土研发团队以及博泰车联在内的合作伙伴高效协同,研发周期显著缩短,因此能赶上最早2026年随车上市。
同时更加敏捷、灵活的开发流程,并不意味着放松要求,保时捷设立了一个极高的门槛。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负责人、中国技术部副总裁李楠明确指出,保时捷在中国的合作伙伴选择标准是:在质量能够确保的前提下,创新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合作伙伴既要跑得快,更要跑得稳。
一位供职于大众中国研发体系的高层举了一个例子,大众的域控制器CDCU,是按照15年30万公里的标准开发的,而保时捷的要求比这只会更高。
保时捷本土化研发带来的供应链机遇是非常宝贵的,同时对许多国内很多希望进入这一顶级豪华品牌体系的公司挑战不小。国际车企青睐的,不是一时的技术火花,关键在于通过其严苛的体系化审核。这种体系,包括了从代码安全、数据合规,到供应链管理、缺陷追踪的每一个细节。
真正的国际化不是将产品出口,而是将公司的体系,与全球最顶级的工业体系无缝对接。能同时满足国际化体系的高壁垒,与中国速度的快速迭代的公司,极为稀缺。但只有做到,才能成为少数的全球产业的创新样本。
中国的智能化供应链,
是否有机会领跑全球?
新能源时代,宁德时代的成功,无疑是从中国创新走向全球巨头的典范。
当年宁德时代凭借其技术实力和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赢得了宝马的信任,这成为宁德发展历史上关键的一棒;而2020年之后,随着特斯拉的国产化,其大量采用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以及随之而来的新能源市场的大爆发,将宁德时代推上了万亿市值的宝座。
而在最近几个月里,国际车企的两大供应链选择也是非常令人瞩目的。一个是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保时捷宣布与博泰深度合作,联手开发全新一代中国专属车载信息娱乐系统。
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启幕现场,左三为保时捷全球CEO奥博穆、左二为博泰车联董事长应宜伦
另一个则是进博会上,大众官宣与地平线联合开发专属计算平台,用于大众几年后在中国市场的辅助驾驶以及自动驾驶系统。
进博会现场,奥博穆、余凯等人官宣联合研发芯片,
图片来源:HiEV拍摄
由奥博穆等大众以及保时捷的全球最高层亲自参与见证这两大合作,也指向了这两个合作的战略级别。博泰与地平线,保时捷与大众的选择,不仅是对产品和技术的认可,更是对中国创新公司体系化能力的肯定。
拉满中国速度,啃透全球体系
博泰等少数公司能打入保时捷的供应链,关键在「双轨并行」的打法,对内拉满中国速度,加速产品和技术迭代,对外啃透全球化体系,深耕国内生态和国际标准,从而才能在两大市场都拥有想象空间。
在产品创新上,博泰是国内最为积极积极拥抱本土生态并使用AI技术的座舱供应商之一,这保障了博泰能够站在技术前沿,为客户提供适时的数字服务和AI能力。
比如,在智能座舱上,博泰打造了擎感大模型,以多模态认知与语义理解为基础,能够精准捕捉用户的情感与行为特征,实现语言、视觉、动作的自然交互;而擎感Agent智能体平台,则能将大模型的通用能力转化为实际场景应用,融合了数字娱乐、本地服务、出行导航等多类型的智能体能力。
而在全球化体系上,博泰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来构建符合全球Tier 1标准的质量、安全和流程管理体系。这种国际化体系不仅赢得了保时捷的信任,也为它与西方巨头的合作打下基础。
这种「双轨并行」的战略,确保了博泰的产品既有本土的创新活力和深度体验,又有全球豪华品牌所要求的安全与品质高度,真正解决了中国创新如何走向全球主流的难题。
今天的智能化赛道的头部企业,与新能源供应链的代表宁德时代,无论从市值、营收还是盈利能力上都有差距,但新赛道无疑有巨大的成长潜力。并且,智能化赛道有更为广泛的内涵,它覆盖了芯片、操作系统、AI算法、座舱体验、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是汽车产业价值链的重构。
博泰在智能座舱和车联网领域积累的知识产权数量超过6000项,在本土智能座舱和网联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中排名第一。左手中国速度,右手全球品质,中间是6000余项专利筑起的护城河,这正是博泰们敲开顶级豪华车企供应链的「通关密码」。
随着2025年末临近以及大众体系高层的交替,这家巨头车企集团正将对他们至关重要的(至少一部分)未来押注在中国工程师的键盘和测试车上。对中国供应链而言,谁能同时踏上「中国速度」与「全球体系」两条轨道,也许就拥有下一个「宁德时代式」的跃迁机会。赛道才刚开始,终点线尚未划定,但发令枪已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