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科学的历程》出版30周年 吴国盛谈科学教育:警惕“只管做题,不管理解”

11月1日,《科学的历程》出版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举行。著名科学史家、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吴国盛在活动中强调,中国当下的科学教育迫切需要从单纯的知识灌输和“刷题”,转向对科学“来龙去脉”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培育。

超越“做题”:从会做到理解

吴国盛在接受记者采访中指出,中国过去一百多年的科学学习,长期存在“只管去做,不管理解”的重大失误。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我当年考大学物理几乎是满分,但在上大学的路上,我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什么火车跑那么快,我跳起来还能落回原地。”

他坦言,这个问题暴露出自己虽然会“做题”,却根本没有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他认为,这种现象在当下的教育中依然普遍存在。

吴国盛强调,如果教育始终将科学当作纯粹的工具,只停留在“上来就干”的应用层面,而不去追问其哲学基础、文化背景和历史依赖,就难以培养出真正的创新能力。他认为,中国要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就必须补上“理解科学”这一环。

贯通“人文”:科学精神的真正源泉

《科学的历程》畅销三十年,吴国盛认为,这背后是中国社会渴望理解科学背景的历史性需求。他指出,科学与人文的关联,恰恰是中国科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我们总觉得科学是很硬的一门学科,其实你们要知道科学有硬的时候也有很软的时候,离开‘软’性层面的知识,你是很难理解‘硬’知识。”吴国盛表示,科学不仅是一套知识体系,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

他强调,科学史教育可以弥补当前教育的缺陷。在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等前沿领域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可以被快速复制,但科学精神需要长期培育。真正的科学创新,必须建立在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之上。

针对青少年教育,吴国盛呼吁要避免功利性,培养对科学纯粹的“热爱”。他认为,科学史能让学生们理解,科学不仅是一门职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

本次活动作为“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特别活动,由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指导,上海科技馆主办。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T65IITjS8ACUTq0yphA11H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