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盲人摸象”解决问题。帮你把全局看透。
这个工具源自“TRIZ理论(即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九屏幕分析法可以应用于事物和相关事物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环境的形态,比如一个商业模型或产品等。
总在“拆东墙补西”?
公司最近处理客户投诉,越处理越乱——一开始以为是产品质量问题,换了零件还是有反馈;后来又调整服务流程,效率反而降了。
很多人遇到问题都这样,像“盲人摸象”,只盯着眼前那一块,没看到背后藏着的关联。
分享一个实用工具,来自TRIZ发明理论的“九屏幕分析法”,帮你跳出单点思维,把问题的前因后果、内外关联都捋清楚。
给问题画“地图”
什么是九屏幕分析法?就像给问题画“地图”。
简单说,九屏幕分析法就是从两个维度拆解问题,每个维度分三层,凑成一个“九宫格”,本质是帮你找全资源、看清系统。
第一个维度是“系统轴”:分子系统、系统、超系统。
比如你手里的手机,屏幕、电池是子系统,手机本身是系统,信号网络、充电头就是超系统。
第二个维度是“时间轴”:看过去、现在、未来。
还是说手机,过去是功能机,现在是智能机,未来可能是可折叠、可穿戴的形态。
最后,将“系统与时间的交叉”,形成“九宫格”
如此,你面对的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点”,而是一张清晰的“问题地图”。
怎么用?看两个真实案例
光说理论太干,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经典的“太空笔难题”。当年美国科学家想解决宇航员在太空写字的问题——钢笔、圆珠笔在失重环境下,墨水根本流不到笔尖。
用九屏幕法一拆就清楚了:
- 当前系统是“钢笔/圆珠笔”,过去是“铅笔”,未来要解决“失重下书写”;
- 超系统是“纸张、人、重力环境”,太空里变“失重环境”,这才是问题核心;
- 子系统是“墨水、笔尖”,既然重力没用,那就把墨水改成固态——后来的太空笔,靠的就是这个思路。
第二个例子:汽车爆胎。
- 当前系统是“爆胎的汽车”,过去是“正常行驶的汽车”,未来可以是“能自检自修复的汽车”;
- 超系统过去是“普通道路、常温环境”,未来能有“智慧道路、预警系统”;
- 子系统过去是“会磨损老化的轮胎”,未来直接升级成“永不爆胎的轮胎”。
这么一想,解决办法就不止“换轮胎”这一条,还能从道路、轮胎材质、预警系统等多个角度找突破。
核心是避开两个坑
用九屏幕分析法时,很多人容易走偏,记住两个关键点:
第一,别只盯着“当前系统”。
你觉得团队效率低,别只纠结“怎么让员工加班”,看看超系统——是不是流程太复杂?子系统——是不是员工缺工具?过去——是不是之前的分工有问题?
第二,找“可落地的资源”。
每个格子里,都要想“有什么能直接用的资源”:时间资源(比如之前积累的客户数据)、空间资源(比如闲置的办公区域)、功能资源(比如员工除了本职,还会做设计)。
遇到问题理不清时,别着急“动手解决”,先花5分钟画个九屏幕——看清全局的人,永远比只盯着局部的人,先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