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随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全系统发射演练的圆满完成,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被正式宣布“满足发射条件”。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十二次载人飞行,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关键一役。
消息一出,网络热搜瞬间被“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名单”“发射倒计时”等关键词霸榜。
一场新的太空征程已进入倒计时,三名航天员的登场也仅差“官宣”!新乘组亮相在即,外界开始好奇:
三位从未登上中国空间站的老航天员——杨利伟、张晓光、刘旺,他们,还有机会吗?
从神舟五号到如今的神舟二十一号,中国载人航天的节奏从“十年一飞”到“半年一飞”,航天员出差太空已成为常态化任务。
回望过去三年,中国空间站的建设速度堪称奇迹:从天和核心舱入轨到梦天、问天舱接连升空,再到每一任乘组无缝衔接,中国航天用高度自动化、系统化的工程管理,打造出一座在轨运营稳定的“太空之家”。
如今,神舟二十一号的蓄势待发,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阶段再度“迎新”。
但在这光鲜的进展背后,也藏着许多外界鲜少了解的细节。
对于执行载人任务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来说,和神舟二十一号任务的全系统发射演练,被称为发射场区最接近实战的一环,几乎是一次完整的“预发射”。
从箭塔协调、应急关机线路测试,到推进剂加注模拟、通信链路检查,这一系列高强度演练的目标只有一个——确保“零失误”。
演练过程中的每一次参数校验、每一个倒计时节点,都要事无巨细,可以说中国航天几十年形成的体系化经验都将“复刻”上演。
而在地面发射阵地紧张备战的同时,天上的神舟二十号乘组自然也在为“接力”做最后的准备。
自今年4月24日飞天,三位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已在轨超过180天,他们不仅圆满完成多项科学实验与出舱任务,还刷新了多项纪录:
中国在轨累计飞行时间最长的航天员记录被陈冬打破,而陈中瑞则出色完成了多次高精度操作,王杰也实现了首次空间舱外复杂维修作业。
根据惯例,神舟二十一号即将发射倒计时,新老航天乘组的空间站在轨交接工作也拉开了帷幕。
老乘组要在新乘组入轨前,提前整理好本阶段的实验样品、备份数据、检修舱体设备,为新乘组腾出工作与生活空间。
这种交接过程一直以来被称为“太空会师”,外界普遍以为就是6人合影拍拍照,走走“仪式性”的流程,但实际上,它是整个空间站稳定运行的重要一环。
太空交接到位才能确保科研任务有序延续,才有效保证了我国空间站持续稳定运营!
等交接完成之后,神舟二十号乘组才会启程返回东风着陆场。
返回前的准备工作自然也极为复杂,从舱内状态调整、体能恢复训练,到再入轨迹规划、搜救系统演练,任何一步出现偏差都可能影响整个返回过程。
尤其是在长期失重环境下,航天员的身体需要重新适应地球重力,这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是一次“再入考验”。
那么,“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即将公开亮相,现在有一个很热门的讨论——并不是“谁会上”,而是“谁还没上”。
自从神舟十三号至今,中国已有十多位航天员先后进入空间站执行任务,但在公众记忆中,那些曾经叱咤太空、开启中国载人航天元年的老面孔,却迟迟未再出现。
杨利伟,这个名字几乎等同于“中国航天的符号”。作为2003年神舟五号的独立飞行者,他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但在那次载誉归来的辉煌之后,杨利伟转入管理岗位,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早已不在执行飞行任务的序列中。
可以说,他的战场,从舱内转向了更高层次的系统决策。
张晓光与刘旺,也是我国首批航天员中的“太空元老”。
张晓光参与了神舟十号任务,是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的航天员之一,让无数青少年第一次在电视上“听到来自太空的课堂”;
刘旺则是神舟九号飞行的关键人物,他完成了中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开创了手控“驾驶飞船”的历史。
但自那之后,他们鲜有公开训练的消息,也没有执行过新的飞天任务。
以上3名老航天员都是只执行了一次航天任务,同批次的景海鹏已经飞了4次,连邓清明都圆梦进入了空间站。
这是为何?这3名老航天员还有机会登上我国空间站吗?
按照现行任务分配机制,机会应该不大了!
航天员梯队已进入年轻化阶段——第二批航天员成为骨干,第三批陆续承担主力任务,第四批新晋航天员也已完成选拔、进入系统训练。
换句话说,中国航天的节奏越来越快,航天员的代际交替也在加速。对于这三位老航天员而言,再次飞向太空的可能性,正在逐渐变得渺茫。
当然,也不排除会有“例外”情况出现。
比如,2026年首批国际航天员——巴基斯坦宇航员,即将登上中国空间站,目前选派的2人已经在中国接受训练。
一年训练结束后,他们中的1人将担任载荷专家,与中国航天员共同执行1次联合飞行任务。
如果这次任务我国选派一名经验丰富、具有国际交流经验的航天员担任“指导员”或“任务顾问”,那么像杨利伟、刘旺、张晓光这样的资深航天员,或许也将有机会带队出征。
我国航天员对外公开的信息一直都是还在“保持训练,随时准备”,届时如果真能再次飞天,势必是个“大新闻”!我们拭目以待!
眼下,“神舟二十一号乘组”的谜底再有3天就将揭晓,发射时间估计将会在10月31日晚上实施。
火箭与飞船的联合体已经完成所有功能检查,箭塔静静伫立在戈壁深处,等待那一声“点火”口令。
届时,三名中国航天员将再次飞向浩瀚太空,接力完成人类在轨科研的又一轮征程。
从杨利伟的“只身飞天”,到如今空间站“半年一换”,中国载人航天走过了二十二年,走出了自己的节奏和逻辑。
神舟二十一号,不仅仅是又一次飞行,它也是一个符号——象征着中国航天体系的成熟、航天员梯队的更新,也象征着这个时代的中国,已经具备与太空长期对话的能力。
当倒计时的数字再次闪烁,熟悉的轰鸣将再一次撕裂戈壁的寂静。那一刻,亿万双眼睛注视着苍穹,而那些从未被遗忘的名字,也依旧在中国航天的星图上闪耀。
无论他们是否再次出征,他们的时代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国人仰望星空的信念里。
——神舟二十一号,即将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