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大学声丨“搭子”社交风行:当代青年的情感降级与关系速配

当前,“搭子”文化在年轻人中盛行,饭搭子、旅游搭子、学习搭子等关系模式成为社交新宠。这种“精准陪伴、浅度联结、随时解散”的社交形态,看似是快节奏生活的理性选择,实则是当代青年在情感成本与孤独压力下的被动妥协。当人际关系被拆解为功能模块,我们是否正滑向一种更便利也更脆弱的社交未来?

“搭子”关系的本质,是情感投入的精确计算与风险管控。在高度流动的现代社会中,传统友谊需要长期维护与共情支撑,而“搭子”则以“需求匹配”为核心,将社交简化为一场各取所需的合谋。年轻人既渴望陪伴,又畏惧深度关系中的情绪负担与时间成本,于是选择以“功能契约”代替情感联结。这种模式虽提升了社交效率,却也让人际关系沦为“即用即抛”的速耗品。

功利化社交的蔓延,正在消解人际关系的韧性与温度。“搭子”文化的背后,是工具理性对情感领域的侵蚀。当陪伴被拆解为“吃饭”“旅行”等标准化服务,当朋友被替换为“场景专用”的临时伙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包容便难以扎根。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种关系模式正在向婚恋、家庭等亲密领域渗透,进一步加剧了现代人的情感悬浮与存在性孤独。

数字时代的社交范式,塑造了“可替代”的关系哲学。社交平台提供的“无限选择”幻觉,让年轻人习惯于以“优化配置”的思维看待人际。关系的维系成本高于更换成本时,“搭子”便成为风险最低的选择。然而,这种不断浅层链接的循环,反而让人陷入“越社交、越孤独”的悖论——我们拥抱着量产的陪伴,却失去了深度共鸣的能力。

重建有温度的社会联结,需要个体与社会的共同反思。对于年轻人而言,需警惕将“社交效率”置于“情感质量”之上的陷阱,在适度保留“搭子”便利性的同时,为深度关系留出生长空间。于社会层面,社区与公共机构应创造更多非功利社交场景,鼓励协作与公益活动,帮助年轻人重建在地化联结。政策制定者也需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人际疏离问题,将“社会资本”积累纳入民生福祉的衡量维度。

说到底,人类的幸福感始终根植于那些共度无常的深刻联结。“搭子”文化是时代压力的产物,但它不应成为情感世界的终局。在便捷与深度之间找到平衡,在高效与温情之间留出余地,或许才是我们在数字时代需要修习的社交智慧。(西南石油大学 孙茗惠)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Ec5mttKf5le_vuseolPgje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