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在上海开幕。越疆机器人展区展现了一座“智能未来工厂”的缩影:双足人形机器人兼具移动和精细化操作能力,轮式机器人灵活穿梭于设备之间执行搬运任务,多足机器狗在复杂环境中稳定巡检,协作机械臂则在高精度工位上完成柔性装配任务……
这些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并非孤立作业,而是在统一调度下协同完成从抓取、检测到搬运、组装的全流程任务。越疆凭借在协作机器人阶段积累的技术底蕴与市场口碑,正在快速将其能力延展至人形机器人、多足机器人等新形态,并通过具身智能“超级工厂”实现跨形态、跨场景的协同作业。
越疆机器人在工博会打造具身智能“超级工厂”。
柔性制造进入下半场
多形态协同成破局关键
随着工业自动化进入以“柔性生产”为核心的下半场,传统单一功能机器人在高精度协作、多场景适配与跨设备协同方面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柔性制造的下半场如何破局?越疆在此次工博会上给出的答案是:以“具身工业”为核心能力,构建一个融合机械臂、人形、轮式、多足机器人的协同智能系统,推动机器人从执行工具向“感知-决策-执行”一体化的智能体伙伴演进,打造具身智能“超级工厂”。
多形态机器人可实现协同作业。
多形态具身智能“超级工厂”的背后,是越疆近十年技术积累的集中爆发。越疆的进化路径始终围绕“技术自研+场景落地”双轮驱动,其全链条自研的伺服驱动、电机、控制器与一体化关节,为机器人提供了精准控制的“肌肉”与“小脑”;而在视觉感知、力控交互与模仿学习等AI领域的突破,则赋予机器“大脑级”的智能决策能力。
更关键的是,越疆将产品化与工程化能力作为技术落地的桥梁,通过规模化生产、严格质量管控与供应链优化,实现了从实验室原型到工业级装备的跨越。
全球首次实现常态化协同
探秘具身智能“超级工厂”
越疆多形态具身智能“超级工厂” 基于“分布式感知-集中式决策-动态化执行”模型。系统顶层的“工厂智能枢纽”充当超级大脑,通过多模态感知设备构建全维度环境模型,并依托工业大模型进行任务规划与动态调度。执行层则由四类机器人各司其职:
轮式人形机器人凭借灵活移动与高精度操作能力,负责产线间的物料转运与快速响应;双足人形机器人依托拟人化作业能力,完成精细化操作与多任务衔接;多足机器狗适用于非结构化环境下的巡检与搬运;协作机械臂专注高重复性、高精度的智能化柔性工位作业。
四类机器人各司其职。
这一架构通过时空动作分块ACT预测控制大模型技术,实现长时序任务生成与低延迟控制,以更少算力消耗支持复杂场景的快速适配。值得注意的是,越疆首次实现了多形态机器人的常态化协同作业,涵盖从物料分拣、视觉检测到精密组装等真实工厂核心流程,提供可快速部署的柔性生产方案。
据介绍,企业无需对现有产线进行大规模改造,即可通过参数配置与任务调度,实现多形态机器人的快速接入与协同作业。该系统还能通过持续数据反馈优化智能体表现,形成“越用越聪明”的进化闭环。
双足与轮式人形机器人
超级工厂的“核心战力”
越疆人形机器人DOBOT ATOM实现全国首例工业跨场景多任务协同作业泛化应用,在人机动作映射与多模态感知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在高危环境中表现出色,成为“超级工厂”处理复杂工序的核心操作手。
双足人形机器人DOBOT Atom是“核心战力”。
ATOM具备自主决策与任务闭环能力,通过“手-眼-脚”协同实现拟人化作业,如开门、异常巡检及故障恢复。其多模态传感技术助力机器人精准定位故障,并完成立库仓储大件搬运,展现上下肢协同与高精度双臂操作能力。
ATOM机器人采用ACT预测控制大模型,显著降低计算频率至每2秒1次,以低算力实现快速任务响应。借助VR数据采集工具链和配套APP,降低了数据训练与部署门槛,支持人机实时交互。
ATOM经过高温与大负载老化测试,确保工业级可靠性。其轮式人形新品ATOM-M融合灵巧操作与高效移动能力,具备±10mm重复定位精度,可完成电子元件焊接、无损抓取等精细任务,并适应多样化工业环境。
(图片来自越疆)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严偲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