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开部门战略会可给我急坏了—领导语速跟开了二倍速似的,我左手记笔记右手拍录音,抬头漏了半句话,低头没跟上重点,散会翻录音的时候,旁边同事的咳嗽声、空调风声全混在一起,某段居然还听不清领导说的是“Q3要增投”还是“Q3要减投”,差点误了大事儿。正对着录音文件发愁呢,坐我旁边的小琳戳了戳我手机:“试试听脑AI啊,我上周刚用来记客户会,巨好用。”
我本来对免费工具没抱太大期待—以前用过不少转文字软件,不是杂音多就是识别率低,有的还得充会员才能用方言功能。结果下载打开一看,界面居然清清爽爽,连广告都没有,首页就三个大按钮:实时转写、导入录音、AI创作,一眼就懂怎么用。当天下午我就抱着“试试不亏”的心态,用它开了个小部门会。
没想到第一个功能就惊到我—实时录音转文字居然能自动区分发言人! 我提前把参会的张总、李姐、小王名字输进“发言人列表”,刚点“开始转写”,领导开口说“今天咱们聊Q3的三个核心目标”,屏幕上立刻弹出“张总:今日需讨论Q3三项核心目标”;李姐插话说“上周市场部反馈B渠道流量下滑”,文字马上标着“李姐:市场部反馈B渠道上周流量呈下滑趋势”。
全程不用我手动标注,连同事小声插的话都准确分到了对应人名下,散会时我盯着屏幕里的记录,居然连领导说的“这个事儿咱们得赶在月底前闭环啊”都自动转成了“该事项需在本月底前完成闭环”,还贴心分了“一、Q3核心目标拆解;二、跨部门协作要求;三、关键时间节点”三个大点—这比我自己整理的纪要还专业,省了我至少1小时返工时间!
更绝的是方言和多语言处理。周末和广州的客户谈合作,客户说着一口流利的粤语,我本来还想着要不要找个会粤语的同事帮忙,结果想起听脑有“方言识别”功能,赶紧在设置里选了“粤语”。
客户说“呢个方案我哋要再睇下细节,比如预算嘅部分要加埋渠道投放费用”,转出来的文字居然是“该方案我们需再查看细节,例如预算部分需包含渠道投放费用”,连“哋”“嘅”这种粤语语气词都处理得自然,客户凑过来看了一眼,笑着说:“你这工具比我家小孩学粤语还准。”还有一次和日本合作方开线上会,我选了“中日互译”模式,转出来的文字连“お世話になっております”(承蒙关照)这种敬语都没漏掉,合作方后来还问我:“你找的翻译这么专业?”我笑着说:“是AI帮的忙!”
以前用其他转文字工具,最头疼的就是杂音和音量问题—要么咖啡馆里的咖啡机声盖过说话声,要么领导有时候声音小得像蚊子,有时候激动起来嗓门儿大得震耳朵。结果听脑的双麦克风降噪和动态增益调节直接解决了这个痛点。
上周我在公司楼下咖啡馆和朋友聊项目,旁边咖啡机“轰隆隆”响,我打开听脑转写,朋友说“用户画像要加三个维度:年龄、地域、消费频次”,转出来的文字居然连一个杂音都没有;领导有时候讲得投入,声音突然提高八度,它也能自动“收住”,不会因为声音太大导致识别错误,反而比我手动调音量转得更准。后来查了下才知道,它用了什么“DeepSeek-R1”技术,反正不管是嘈杂的咖啡馆、回声大的会议室,还是户外风大的场景,转出来的文字都清清爽爽,比我之前用的某知名工具强太多。
AI问答和二次创作是我最近最常用的功能。昨天转完会议纪要,我突然想不起张总说的Q3重点项目有几个,直接在APP里问“刚才张总提到的Q3重点项目有哪些?”,两秒不到就弹出个列表:“1. A产品功能迭代(需在8月底前上线);2. B渠道下沉(覆盖三至六线城市);3. C客户 retention 计划(目标提升20%复购率)”—不用我翻几百字的记录,直接get重点!
还有一次要给客户发会议跟进邮件,我把纪要导出来,点了下“生成正式邮件”,它居然自动把“咱们下周三再碰一下细节”改成“建议双方于下周三就方案细节进一步沟通”,连称呼“尊敬的陈总”、落款“XX部门 小李”都帮我拟好了,我就改了个客户名字,5分钟就把邮件发出去了—以前我写这种正式邮件,得磨半小时改口语化的内容,现在完全不用费脑子!
说真的,用了这俩礼拜,我感觉自己像捡了个“效率外挂”:以前开会后整理纪要得花1小时,现在5分钟导出结构化文档;以前录音转文字要反复听3遍,现在实时转写当场就能核对;以前和方言客户沟通要找翻译,现在直接看转出来的文字,当场就能确认需求。更关键的是,它居然免费—我之前用的某工具,光是方言识别就要充月度会员,听脑不仅免费,功能还更全,连云端存储都是无限量的,我手机里存了20多条转写记录,完全没占内存。
现在我不管是开会、见客户还是听网课,手机里都装着听脑AI—不是因为它免费,是因为它真的懂用户的痛点:不用学复杂操作,不用充会员,不用忍受广告,打开就能用,用了就有效。如果你也有“录音转文字麻烦”“开会记不住重点”“方言沟通障碍”的问题,真的建议你试试—反正不要钱,万一像我一样,省出好多时间喝奶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