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你注意过乌龟的鳞片吗?其中藏着恐龙皮肤形成的秘密

如果你仔细观察过乌龟的头部,可能会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它们头顶的鳞片排列似乎毫无规律,左右不对称,甚至每只乌龟的鳞片图案都独一无二。相比之下,蛇或蜥蜴的鳞片往往整齐对称,像是精心设计的盔甲。

加拉帕戈斯象龟(学名:Chelonoidis nigra,图片来源:Peter Wilton)

为什么乌龟的鳞片如此“随意”?最近,一项发表在《交叉科学》(iScience)上的研究揭开了这个谜底——乌龟的头部鳞片,竟是由两种完全不同的机制共同塑造的!这一发现不仅让我们重新认识乌龟的进化史,甚至还可能改写我们对恐龙时代爬行动物的理解。

鳞片从何而来?脊椎动物的两种“建造方案”

绝大多数脊椎动物(如鸟类、哺乳动物、蜥蜴等)的鳞片、羽毛或毛发,都是由一种叫“基板”(placode)的皮肤特殊区域发育而来。基板就像一张施工蓝图,由基因信号精确控制,告诉皮肤:“这里该长鳞片,那里该长羽毛。”

整齐排列的蜥蜴鳞片 (该蜥蜴学名为Calotes grandisquamis,图片来源:Babujayan)

但鳄鱼是个例外。它们的鳞片形成并非由基因调控,而是依靠生长过程中皮肤的机械折叠(mechanical folding)自然生成。由于皮肤各区域的生长速度不同,加之受到下方骨骼的限制,皮肤会产生压缩应力,最终像揉皱的纸张一样,形成凹凸不平的鳞片图案。

尼罗鳄的不规则鳞片(图片来源:Leigh Bedford)

科学家原本认为,基因控制和机械折叠这两种模式是互斥的,但新的研究发现乌龟竟然能“双管齐下”,把两种模式都用上了!

乌龟的“双轨制”:基因+物理双重操控

近日,瑞士日内瓦大学遗传与进化系的研究团队借助3D光片显微镜和计算机建模,首次清晰呈现了乌龟头部鳞片的形成过程。令人意外的是,不同区域的鳞片竟是通过截然不同的机制发育而成的!

具体来说,乌龟在胚胎发育初期,头部侧面的鳞片会优先启动一套由基因调控的机制,像铺路一样先建立一个规则的“基板”,这些鳞片整齐排列,这种方式有点类似蜥蜴的鳞片发育方式。

非洲盾臂龟头顶鳞片的发育过程(图片来源:iScience)

随后,头顶中央区域则开始发生皮肤的机械折叠,这种物理作用会自然挤压出形状不对称、排列不规则的鳞片网络,就像鳄鱼头部的鳞片一样。由于机械折叠不像基因控制那样精准可控,每一只乌龟头顶的图案、甚至同一只乌龟左右两边的鳞片形状都不尽相同。

研究团队使用力学模型重现了乌龟头部中央鳞片的形成模式(图片来源:iScience)

也就是说,龟类采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双轨策略”:先基因、后物理。这样的设计既确保了头部两侧——也就是感觉器官附近——鳞片布局的精确性,又让头顶区域拥有更多变的结构,从而增强抗压能力,可谓功能与个性兼顾。

乌龟头顶鳞片的形成模式(图片来源:iScience)

穿越时空的进化线索:恐龙时代的皮肤遗产

更令人震撼的是,这一发现很可能改写我们对爬行动物进化史的认识。研究显示,乌龟头部具有通过皮肤机械折叠形成不对称鳞片的能力,并不是某种偶然出现的特殊适应,更可能是一种古老的性状。

研究人员推测,龟类(Testudinata)与主龙类(Archosauria,包括鳄鱼、鸟类等)的共同祖先——也就是某种恐龙或恐龙的近亲,极有可能早在2亿年前就已经掌握了这种物理生成鳞片的机制。而鸟类在进化过程中可能丢失了这一特性,转向完全的基因调控。

鸟类和鳄目动物(图中为大白鹭和泽鳄)是现存仅有的主龙类群 (图片来源:Timothy A. Gonsalves)

换句话说,乌龟头顶的褶皱不仅是生物结构的奇观,更是活生生的“恐龙时代皮肤遗产”。

蜥脚类恐龙皮肤印痕(图片来源:James St. John)

这些科学事实,让人对乌龟不禁多了一份敬意。它们头顶那些看似“随性”的鳞片,其实是自然界两种建造逻辑——精密的分子调控与粗犷的物理力学——在一张小小脸庞上的联袂演出,并且悄悄持续了两亿年。科学的目光,正是通过这些微小而精妙的线索,将今天与遥远的过去紧紧地联结了起来。(刘若冰)

审核:张云峰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研究员

本文来源科普新媒体平台“蝌蚪五线谱”,已经授权发布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8i2rDa_J4rdxd7rVPCs2fG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