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远读重洋】
ID:readabroad
对很多人来说,赫拉利的名字早就如雷贯耳——他生于以色列,是牛津大学的历史学博士、希伯来大学的教授。他之前的两部作品《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仅中文版在国内的销量就超过了 500 万册,在全球更称得上是现象级的畅销书。
如果说《人类简史》是解读“昨天”,《未来简史》是展望“明天”,这本《今日简史》就是赫拉利分析“今天”的一本书。
《今日简史》到底讲了什么?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
一、科技颠覆
二、政治挑战
三、绝望与希望
四、真相
五、生存下去
其实关于科技的话题,赫拉利在他上一本书《未来简史》里已经有了很多阐述,比如生物工程、人机结合、由数据组成的“万物之网”等等。在这本《今日简史》里,赫拉利重点谈了人工智能 AI 和人类工作之间的关系。
01.被AI创造的无用阶层
自 AI 诞生之初,关于人工智能会不会抢人类饭碗的争论就一直不休。比如,《连线》杂志主编凯文·凯利就说,未来有 70% 的工作将被机器人取代。很多人对“AI 和机器人会抢人类饭碗”这个结论,几乎已经没有什么怀疑了。
而在这个结论的基础上,赫拉利又往前推了一步——他认为,因为 AI 和机器人的发展,人类社会将出现一个数量庞大的“无用阶层”,这几十亿人无法对世界作出任何贡献,只能混吃等死。
过去提到 AI,我们通常认为,创意和艺术类的工作相对比较保险,不会被机器抢走。但赫拉利却告诉我们,包括创意和艺术在内的各行各业,未来都会被 AI 和 机器人取代。在这本书里,他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
假设你的另一半把你甩了,AI 算法可以帮你渡过“悲伤的五个阶段”:
1、先用博比·麦克费林的歌《不要忧虑,要快乐》帮你否认发生的事实;
2、再用艾拉妮丝·莫莉赛特的《你应该知道》让你发泄愤怒;
3、接着用雅克·布雷尔的《不要离开我》和保罗·杨的《回来,留下来》鼓励你讨价还价;
4、再用阿黛尔的《如你》让你深刻体会沮丧;
5、最后再用葛罗莉亚·盖罗的《我会活下去》让你接受一切。
接下来,AI算法会为你量身改造这些歌曲的旋律。可能有的歌所有地方都好,但有一个地方你不喜欢。也许你自己还没有意识到,但 AI 算法已经知道了——因为只要一到那个地方,你的心跳就会停一下,催产素的数值也会稍微降低。
而 AI 算法就可以把你不喜欢的这个地方重新改写,甚至完全删掉。最终,算法可以根据你的生物统计数据,量身打造全世界只有你会喜欢的歌曲。仅凭这一点,AI 就可以碾压全世界最牛的音乐家。
02.生化机制操控人类
长远来看,AI 和机器人会比人类更了解自己的情绪,甚至还能操控人类的情感。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人类之所以会对各种事物产生不同感受,是因为人类体内生化机制的分工合作。
比如,当我们因为某件事情感到幸福快乐,背后其实是血清素、多巴胺、催产素等神经元和生化物质综合作用的结果。未来,AI可以对人体生化机制实现实时监控,从而预测和操控人类的行为。
换句话说,未来人类会被 AI 玩弄于鼓掌之间。不仅如此,赫拉利还提到了两种重要的能力,一种叫“连接性”,另一种叫“可更新性”;这两种能力,AI和机器人具备,人类却并不具备。
顾名思义,“连接性”是指机器之间可以相互连通,无数的机器连接起来,会构成一张巨大的网络。
比如,赫拉利认为等自动驾驶普及之后,发生车祸的概率会降低。因为所有车辆的运行轨迹和速度会成为自动驾驶网络中的一部分,如此一来,就不太会出现单独个体之间因为沟通不畅或者不了解对方意图而发生的意外事故。
“可更新性”则有点像我们在手机上更新应用软件。比如,腾讯发布了微信的更新版本,所有人都可以通过应用商店下载更新,你可以马上用到微信更新之后的新功能。
但这样的能力,人类并不具备——比如,某医药公司研发出了抗癌新药,AI 机器医生可以瞬间同步信息,提高治疗效率,但人类医生却做不到 100% 同步这个信息。
那么,人类该如何避免被机器淘汰的命运呢?
03.如何对抗AI霸权
在赫拉利看来,最直接的办法是政府强制停止对 AI 和机器人的研发投入。但刚才也提到了,人类不具备“连接性”的能力。
各国政府都有独立的意识形态,相互之间很难达成统一,因此,指望政府之间达成共识、统一行动,并不现实。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尽可能创造足够多的新工作。但这也对人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创造新工作,就意味着人类要和 AI 机器人赛跑,不断增加劳动强度和知识的迭代速度。但人类需要休息,机器并不需要休息,这样的竞争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于是,赫拉利提出了第三个办法:提供全民基本收入和全民基本服务,保护每个公民的基本生存需求。
但问题又来了:只有发达国家才有能力给公民提供全民基本收入,欠发达国家根本无法承担巨大的财政压力。
于是,赫拉利又提出了一个办法:建立社群,为人们设立有意义的生活目标。
书中提到了以色列的犹太教徒,其中有 50% 的极端正统男性教徒从来不工作。虽然他们又穷又失业,但每次调查显示,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比以色列社会的其他任何阶层都高——因为他们在宗教里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因此生活得也更快乐。
04.人类真的会失业么?
当然,有一点必须要明确:赫拉利的历史观和分析世界的角度,只是诸多不同角度的其中一种。尽管赫拉利的角度足够新颖独特,但这也只是让我们在认知世界的时候,多了一个维度而已。
比如,美国资深科技专家麦努尔·可汗(Mynul Khan)就认为,AI 和机器人并不会抢走人类的工作。
AI和机器人的普及虽然会减少传统工作岗位,但同时也会创造更多的新岗位。2011 年的一项研究也表明,100 万台工业机器人可以直接创造近 300 万个人类就业机会。
人类历史上,从发明车轮到古腾堡印刷机,人类一直在发展和适应新的技术。而且每一次,人类都会担心新技术是否会抢走人类的工作。但每一次新技术的诞生,其实都会催生新的行业和就业机会。
比如,1440 年人类发明了打印机,虽然它抢走了很多抄写员的工作,但图书大规模生产之后,随之创造了与图书生产、运输、推广、销售等大量的相关工作;印刷成本的下降,还直接导致了报纸的诞生。虽然抄写员们失业了,但大量的新工作也被催生了出来。
再比如,19 世纪初美国 80% 的工作岗位都和农业有关。但因为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到今天这个比例只有 2%。而且,农业机械化并没有毁掉美国经济,反而让美国农业变得更高效环保。
同时,当人类和机器打交道的时候,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变得不可或缺。因为机器人难免不会出现故障,平常也需要维护保养和升级换代。随着 AI 和机器人越来越普及,人类社会也需要更多具备技术专长的人才去维护优化 AI 系统和相关硬件,这些都是新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新工作机会。
还有专家认为,AI和机器人的普及,也并不会抢走创意和艺术类的工作。相反,科技的普及会给人类提供更多更准确的数据,让人们更加专注思考创意和艺术的本质,更深入挖掘自身的激情和创造力。
而且,即便 AI 和机器人拥有了大量数据,它们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能反映真实世界的情况。
说了这么多,屏幕前的你理解了多少?对AI是否又有自己的认知呢?
小编一直相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当我们的行业结构与社会分工因AI而重新划分的时候,如何面对AI以及了解未来还会发生什么,就成了我们很重要的课题。但个体间的认知与知识面存在偏差,所以了解它最直接、最适合的方式就是阅读赫拉利《今日简史》的原作。
琳小琅顺单(de)纯(se)的秀一下私藏的尤瓦尔·赫拉利的亲笔签名呦!欣赏不出售的《未来简史》。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