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自觉下来,通证说也有20多篇了。从一个朦胧的想法,到逐个概念的分解,变得清晰,依然引发对另一个概念的发现,再分析。起码,在日常的思想交谈中,通证二字高频出现。
自己对通证的思考,是源自探寻一个方法论,自私的个体如何形成共识,实现总目标的完成。给出一个自己关于通证的解释,“个人决策与总目标的量化即通证”。
在《
楼花的逻辑二
》中,对以上的定义做了比较完整的逻辑解读。
02
方法论的理论逐渐完备,接下来就要构建模型了。理论,方法论,模型,场景是一个连贯的过程,步步生发,步步检测。模型是方法论的更具体,也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内。
“个人决策与总目标的量化即通证”这句定义之后,再多数几句关于通证。通证,就是权益证明。房产证,结婚证,身份证,货币,粮票,知识产权证明,等等都属于通证。细分下来,有两个属性,兑换与流通。
房产证,可以兑换一栋房。结婚证,可以兑换一个关系。粮票,兑换若干粮食。从持有通证到兑换某物之间,存在时间间隔与价值浮动。马上兑换,马上享受,通证消失;过后兑换,享受滞后,通证存在,这个就是时间间隔。有时间间隔,就容易产生金融属性。
现在是兑换一斤粮食,一个月后也是。但是一个月的一斤粮食交换其他物件的时候,数量可能就不同了。这就是价值浮动。价值浮动,就位金融的操作提供了空间。
兑换是刚性,是锚定物。有锚定物的通证,就可以流通。从特定权益证明,成为一般流通物。
03
以上是细说通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存在。下面来设计一个通证经济的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涉及的概念有:行为,数据,通证,总目标,锚定物,通证兑换,通证流通。在这里重复一下总逻辑,让个人决策去向总目标。
个人决策导致了个人行为,行为是可以数据化,可能会产生几十个数据,选择其中的几个,做为获取通证的依据。每个人,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不断获取通证,累计通证,最终达成总目标。在这里,有一个前置条件,通证与总目标的双向逻辑已经建立起来了。
所谓双向逻辑,通证只要不断积累,就必然达成总目标;同时,总目标只要不断分解,可细化到以通证为单位的状态。
总目标也是由一系数据构成,从中选择某个,做为锚定物。将通证与锚定物之间建立定量的关系,锚定物接近货币。任何一个通证,都能兑换为不等数量的锚定物,这个过程称为通证兑换。
锚定物作为总目标的一部分,通证兑换,间接建立起了通证与总目标的量化关系。
04
可以兑换,则意味着通证有增值性与时间性。可能,我不想每天兑换,而想一次性兑换,这就是时间性;可能,相信通证在未来兑换锚定物的数量会更多,就持有通证,以及买入通证。如此,通证本身就具备流通性。
个人与通证的行为,就有如下几个,持有通证,持有通证,兑换通证,流通通证。兑换价值越稳定,流通越持续;流通越持续,获取的热情就会继续。形成了兑换——流通——获取的逻辑关系。获取就是个人行为。
通证经济可以理解为群众动员的经济手段,与此对应,阶级斗争是群众动员的政治手段。群众动员,即建立大量个体的协作,形成共识,创建超级工程。写到这里,可以用超级工程来替代总目标这个说法。
个人决策与超级工程之间的关系,即群众动员。经济派,通证经济;政治派,阶级斗争。
05
通证经济这个概念比较新,但它所要解决的问题确是老问题,并且,也有很多老的解决方式。如《乔家大院》中乔致庸,给店上的伙计派身股,身股就是通证,调动伙计们的热情。
通证思路自古以来一直都有,商业的进化就是通证形式的进化。每一次的通证形式进化,都是朝着两个方向,一者让更多的人可以持有通证,从东家到掌柜,再到伙计,再到社会投资者,甚至普通用户;二者是建立更加科学的通证与总目标之间的双向逻辑关系。
双向逻辑关系,可以理解成为大数据能力。大数据,基于数据,判断行为;以及,基于行为,生成数据。建立的是数据与行为的双向逻辑。
所以,通证经济的难点,不在于开放参与权限,而在于双向逻辑的优化。
现代企业管理,立足点就是KPI。不同年代,不同表达行为。KPI就是企业组织内的通证。因为自知无法达成终极的通证形式,就必然加上弹性手段,比如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以及对刻板KPI的否定。
06
我们生活在一个协作的世界,如何协作,一部分靠通证,另一部分靠文化。
END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