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对时间的计算方式有所不同。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为依据,一年365或366天;而农历则以月亮的盈亏为周期,每月大约29.5天,通常一年只有354或355天。因此,农历比阳历年短约11天。所以,农历的一年要比阳历短11天左右。
如果这种差距持续下去,农历的日期将逐渐与四季脱节,出现农历正月落在阳历冬季的情形。为了保持农历与四季的协调,古人发明了“十九年置七闰”的方法,即每19年就加7个闰月,从而使农历与自然的节令保持同步。
通过这种方法,农历的时间就能和阳历相差无几了。这种调整时间的办法,是古人对天文深刻理解的体现,使得农历年在文化和生活中依然实用而不至于错乱。至于闰月的加入,正是“双春年”或“无春年”形成的一个原因。而文中提到的“寡”,就是指“无春年”,也叫“寡妇年”。
今年蛇年就因为上述的原因加入了闰六月,使得后续农历节日的公历日期随之延后。例如,今年的七夕节就在8月29日,比去年晚了19天。2026年的春节也因此推迟到2月17日,是近五年里最晚的一次。专家解释说,闰六月的增加让今年的农历乙巳蛇年有384天,比平年多19天,但由此保证了农历八月仍对应秋分,腊月与大寒仍然相连,四季和月份依旧同步。
由于蛇年碰上闰六月的情况不多见,这种罕见让它变得神秘起来。古人之所以怕蛇年有闰六月,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气候
因为有了闰六月,夏天的时间变长了,民间有句俗话说“六月逢闰,夏季不退”。今年我国的气温比往年高,闰六月让伏天推迟了,导致最热的时期恰好和雨季重合,这样高温高湿的天气会持续更久。宋代的《岁时广记》就说过:“闰夏多雨,伏气不扬”,其实就是这个道理。阴雨天多了,晴天自然就少了。
其实,我们的气象专家此前就曾表示,今年夏天的特殊天气,主要还是“雨热同期”现象,即夏季风带来降水的同时伴随高温。副热带高压强盛时,覆盖区域广,副高边缘的水汽条件好,容易出现强降雨天气。不过,在古代,科技相对落后,极端天气对农事和健康的直接影响容易引发人们的敬畏心理。
二,农事
在古代,大家最担心的事就是蛇年闰六月对农耕的影响。闰六月使得夏季时间延长,高温天气也因此会持续更久,极端天气如干旱和洪涝的发生率也大大增加,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严重时会直接导致粮食减产,民间因此有“闰六月热难当,庄稼要遭殃”的俗谚。此外,夏季延长,炎热的天气使得蛇类等“五毒”动物更加活跃,增加了人和牲口被咬伤的风险。
三,阴阳
2025年是乙巳蛇年。按照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与五行理论,蛇代表阴火,既有火的特性,也有阴湿的特点。农历六月本来是阳火最旺的时候,但闰六月的出现却打破了这种平衡。古籍《协纪辨方书》里提到“蛇年闰六,白蛇挂铃,天道失和”,这就是为什么民间有闰六月不适合做一些诸如搬家、旅行或动土等大事的说法。
结语:
如今看来,蛇年闰六月不过是历法中的一项人为设置的常规现象,与自然灾害、祸福吉凶无关。虽然这些古老的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但也揭示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以及由此生发出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