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2025年闰六月,三伏天热到哭?有何讲究?

民间老人常念叨:“六月闰一回,热死牛和人”“双春闰六月,伏天蒸桑拿”。2025年刚好就碰上了闰六月,与三伏天撞个满怀。

为此,不少人推测,今年的三伏天应该很热。那么,老话是什么讲究呢?今年真的会很热吗?需要注意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一、闰六月由何而来?

关于闰月的由来,读书君在此前的文章中详细提过。

中国的农历是阴阳合历,既看月亮的圆缺(阴历),也看太阳的轨迹(阳历)。月亮绕地球一圈约29.5天,12个月下来,阴历一年只有354天左右;而地球绕太阳一圈约365.25天,两者差了11天。如果不调整,那么N年后,本应该在冬季里出现的春节,则可能出现在炎热的夏天里。

为了“对齐”季节,智慧的古人发明了闰月——每19年加入7个闰月,约为每2-3年加一个闰月。具体来说,当某个月份没有“中气”(节气中的第二个节点)时,便增设一个闰月。闰六月,便是基于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由于闰六月出现在夏季,看似延长了夏季时长,而这时候又往往处在三伏天阶段,为此便有了“六月闰一回,热死牛和人”“双春闰六月,伏天蒸桑拿”等说法。

二、2025年三伏天时间表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最闷、最潮湿的时段。每年的三伏天或30天,或40天,其长短主要取决于中伏的时间长短,有些年份中伏为10天,有的则为20天。

三伏天具体的日期,由干支纪日法和二十四节气确定:

1.入伏时间

按照老祖宗的“夏至三庚数头伏”的算法,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即为初伏首日。

2.出伏时间

出伏时间则按“秋后一庚数末伏”‌推算,即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便是末伏的开始。往后数到第10天,则标志着末伏的结束,即三伏天正式结束。

3.2025年的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20日-7月29日(10天)

中伏:7月30日-8月8日(10天,完全处在闰六月中)

末伏:8月9日-8月18日(10天,横跨闰六月与农历七月)。

从时间上看,8月19日正式出伏,今年的三伏天中伏只有10天,所以今年整个三伏天的时间只有30天,这是近10年来最短的三伏天,打破近十年“40天长伏”惯例。

更特别的是,今年末伏落在立秋(8月7日)之后,民间素有“秋包伏,热得哭”的说法,即同样预示着今年天气可能会比较热。

三、那么闰六月,三伏天真的热到哭吗?

民间认为,闰六月的三伏天,天气会格外炎热,一如老话说“六月闰一回,热死牛和人”“双春闰六月,伏天蒸桑拿”。

其实,出现这样的说法,主要是因为闰六月的到来,大大延长了人们盛夏的心理预期,两个六月,怎么看起来都是热的!

实际上,闰月本身不直接影响或改变气候,即三伏天的天气,和闰六月没有直接的联系。

三伏天天气热,主要是因为夏至日太阳辐射最强,但气温的升高具有显著滞后性。地面吸收热量后,往往会持续积累至三伏天期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才达到峰值。

这一现象类似于“砂锅慢炖”——太阳辐射如同文火,持续加热地表,最终在三伏天形成高温“沸点”。

而副热带高压是造成夏季高温的“幕后推手”,其控制区域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少云,太阳辐射直接“加热”地表。同时,地表释放的长波辐射进一步加剧空气升温,形成“晴热型”高温。

另外,城市热岛效应,高密度人口和工业活动释放的废热(如空调外机、汽车尾气)等,也进一步加剧了炎热,使得即便是夜间,温度也难以下降。

此外,全球变暖以及极端天气的增加,也是造成三伏天炎热的重要原因。而闰月的存在,对天气炎热与否,没有任何直接作用。

四、应对建议

可以参考传统智慧:

饮食:闰六月可以多吃绿豆、薏仁等,“祛湿防病”;早餐可以吃酸味开胃,午间可以食用苦味清热(如苦瓜等)。

另外,可以适当吃姜,老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生姜辛辣温散,能发汗驱寒湿。

与此同时,要避免冷热交替饮食,以免引发肠胃痉挛等疾病。

起居:午间小睡养阳,避开正午劳作。23:00前入睡,6:00后起床,顺应阳气生发。

养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利用早晚较凉时段锻炼,如18:00—19:00打太极拳或八段锦,调和气血,顺应时节养生。

可以借助现代手段:

出行避暑:减少白天户外活动,注意防晒降温,可擦防晒霜,戴帽子、打伞等。时间方面,上午12点至下午3点,此时太阳辐射最强,地表温度最高,减少外出,避免高温烫伤,可多补充水分电解质,利用早晚较凉时段活动。

居家防暑:借助空调等设备降温,温度不宜设置过低,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定期清洗滤网,防止细菌滋生。

农业:调整农事活动时间;采取遮阳措施;保证灌溉水源等。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图片来自网络及AI绘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TpT98jeoeNNmPr8W-za0AY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