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能陷入与生活的热恋中,自由去想去说去做所有喜欢的一切。——来自遥远国度 @云公子的乌托邦 永恒不变的祝福
我就是想求求你,别再追查印度药了,行吗?我病了三年,四万块钱一瓶的正版药,我吃了三年,房子吃没了,家人被我吃垮了。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药,你们非说他是假药。那药假不假,我们能不知道吗?那药才卖500块钱一瓶,药贩子根本没赚钱,谁家能不遇上个病人,你就能保证你这一辈子不生病吗?你们把他抓走了,我们都得死。我不想死,我想活着。行吗?
这段台词相信戳到很多人的痛点了,从而还延伸了各种版本的我就是想求求你,别再……
而我想说:我就是想求求你,别再贩卖焦虑了。
《我不是药神》火了,且成为了零差评影片,叫好又叫座。从影院出来,听到观众的感叹,第一句就是“还是得有钱啊!”
所以更大程度上,题材决定了他必然会成为一部大火的电影,因为他戳中了无数看不起病的人和没有钱的人的痛点,而这一部分人,在中国,占大多数。
影片中有句台词: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看似带着调侃,实际上却是人们不愿意提起的生活和社会的现实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中产这个词被不断提起,这一部分人对精神生活要求比较高,但实际上却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支撑他们的精神需求。
所以这一群体被称为隐形贫困人口,将钱都花在了追求精神享受上,表面光鲜亮丽,实际上很可能银行卡的存款为0,甚至负数。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群,他们可能是工人、农民的后代,没有上一代的积累,自己也没有成为富一代,延续了上一代的贫穷。
好一点的,可能有个好一点的工作,但是拼命奋斗想留在城市里,高昂的房贷已经压的他们踹不过气。
多数人的生活并不像看起来那么轻松惬意,他们经不起生活的任何波折,更承受不起一场大病。
所以当影片中那位病人阿姨说:我病了三年,四万块钱一瓶的正版药,我吃了三年,房子吃没了,家人被我吃垮了……
相信他戳中了无数这一群体的痛点,同时也让这些患有“穷病”这一群体产生深深的焦虑。
因为这一“穷病”既然是病,他们也想得到医治啊。
所以看完《我不是药神》,除了电影散场后的一句“还是要有钱啊”的感慨外,更多人在想着怎么才能赚更多的钱,怎么才能摆脱穷病,不再忧虑生不起病,住不起院,吃不起药,担心自身生病,孩子、老人生病。
然而,《我不是药神》将现实血淋淋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却没能给我们医治的良方。而“穷病”在中国不仅是现在穷,未来也会更穷。
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时有新闻爆出人工智能服务员,人工智能客服,人工智能售票员,底层服务业工作人员随时面临失业,这一批人未来不仅会更穷,甚至生活都是问题。
在《未来简史》中,雅克·阿塔利有这样一个观点:未来将由两个阶级组成,精英阶级和无用阶级,世界由20%的精英阶级创造社会价值,而80%的无用阶级则因为科技的发展,无活可干,无工可打。所以这80%的人无疑都是“穷病”携带者。
“穷病”已经不再是个人问题了,他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不能妥善的解决,这一“穷病”携带者,很可能会因为对生活、看不起病等现实问题的焦虑而爆发,而社会问题已经不是个人努不努力的问题了,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出面解决。
《我不是药神》影片结尾字幕显示,格列宁这一药物已经纳入社保,也预示着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出面解决。
该影片是根据陆勇的真实事件改编的,因为这一事件,(在这里不再详述,想了解的朋友可以百度),国家将格列宁纳入社保。
而《我不是药神》的上映,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特殊的题材和所展现的社会意义。
如果能够推动医疗保障的改革,让“穷病”患者不再焦虑,相信这是《我不是药神》带给人们重要的思考。
而事实上,一旦国家对于社会保障方面加强了,穷便不再是一种病,它仅仅只是一种不同的生活状态,吃煎饼果子还是吃法国大餐,在很多眼里也只是价值观的问题。当然前提是现实中不再有,看不起病这种“生”与“死”的问题。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