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各种孵化器的从业人员、行业大佬以及政府相关的负责人,有过短则十几分钟长则几小时的会谈。
整体带给我的观感是“悲伤”,是看不见未来路的一种茫然。
那我们该怎么做,才可能向好的方向转变呢。
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
纯属个人主观瞎想,勿喷。
认清现实,打破“科技”牢笼,才能走出真正的进步之路。
我们不适合提创新,我们只是在复制。
我们把50年前的美国复制到现在的中国,把现在的中国复制到50年后的拉非美亚。
在时间的维度上“重构”世界。
大多数行业和创业公司都是在1-n的阶段,很少有0-1的存在。
但我们又恰恰“自大的”认为,我们正在让“科技平权”,我们已经无限逼近美国。
其实还是相距甚远。
不要再去提科技孵化器,也不要在各种高新区和科技园区设立孵化器,孵化器要落在中国实际的社会业态里。
社会业态在哪里,在晨起买菜的市场、在熙熙攘攘的商业街、在安静祥和的小区就是不在写字楼和科技园区里。
公司产品的落地要深入产业链,在产业生根发芽。
但是产品要在场景中适配,需求要在社区中驱动,要善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让群众知道我们,感受到产品带来的便利,听到群众对我们的评价,才能让群众真正的了解我们,愿意为我们的成果买单。
看得见、摸得着才是阳谋。
所以要在场景中寻找孵化,在社区中窥见生态,孵化器要是和早市一样成为群众即使不买菜也想去溜达溜达玩的地方之一。
那我们的科技就不是水平进步而是垂直创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