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16日起,《自然》发表的所有新稿件将同时公开审稿意见和作者回复——让更多人了解这个严谨治学的过程。
一篇研究论文的发表,是作者与审稿人在编辑协调下进行大量交流的结果。来源:Getty
从2020年起,《自然》便让作者有机会将审稿意见与他们的论文一起发表。而我们在《自然-通讯》的同事更是从2016年就开始这么做了。在此之前,《自然》的作者可选择公开这个同行评审流程。但从6月16日起,在《自然》以研究论文形式发表的新提交手稿将自动包含一个链接,链接到审稿人意见和作者的回复。
也就是说,久而久之,更多的《自然》论文将包含一个同行评审文档。审稿人身份将保持匿名,除非他们自愿公开——已经有人开始这么做了。但审稿人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将对所有人可见。我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打开许多人眼中的科学“黑箱”,让人们了解一篇研究论文诞生的经过。这将提升透明度,(我们希望)也将构建人们对科学过程的信任。
正如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写道,研究论文的发表是作者与审稿人在编辑协调下进行大量交流的结果。这些交流可能持续数月,旨在提升研究的清晰度及其结论的可靠性。这是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应得到更多的认可,包括对参与的审稿人的认可——如果他们愿意署名。对于事业早期的研究人员来说,让他们真正了解这个对他们职业发展至为重要的过程,其意义不言而喻。公开审稿意见还有利于科学传播:这能为一个结果的诞生或是一个结论的确定增添“故事感”,即使里面只包含了作者和审稿人的观点。一篇论文背后的完整故事当然更为复杂,还有其他更多人的贡献。
许多人认为科学是固定的,是一成不变的。但其实,科学知识总是随着新的或差异细微的证据的出现而演进。科学家总是在探讨他们的结果,而这些辩论却不在研究论文中,在科学传播和普及中也往往不被报道。
COVID-19疫情这段插曲,让全球很多人几乎实时见到了科研是如何完成的。但人们容易忘却的是,自始至终,我们一直在学习关于新冠病毒(SARS-CoV-2)性质和行为的新知识。在全世界的电视、报纸和社交媒体上,科学家内部以及与公众之间,一直在探讨着新冠病毒的属性,它如何感染人类和如何传播。他们探讨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不断根据新的证据调整个人认知。而在那之后,一切又回到了过去。
我们希望,发表《自然》所有新投稿论文的审稿报告,至少能一个小方面证明,一切不需要一成不变。《自然》从1973年才开始要求所有发表的研究论文都必须经过同行评审。但按照大部分领域的传统做法,这些同行评审的交流意见依然被保密。这意味着整个科研群体,乃至整个世界,对这些交流的内容一无所知。
同行评审能让论文更出色。作者与审稿人之间的沟通,应被视为科学记录的重要部分,正如它们在研究的开展和传播中承担着重要作用。
原文以Transparent peer review to be extended to all of Nature’s research papers标题发表在2025年6月16日《自然》的社论版块上
nature
Doi:10.1038/d41586-025-01880-9
点击文字或图片阅读相关文章
审稿太慢!学者呼吁允许“一稿多投”
匿名评审让审稿流程更公平
批判还是“刻薄”?如何面对审稿意见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邮件China@nature.com。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2025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