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数据新闻大赛学界组三等奖作品《在北京,上幼儿园难不难》由人大新闻学院本科学生文露敏、王汝希、严砚滢、陈俊伶创作完成。本期将为大家带来主创成员之一文露敏的心得感悟。
参加这次数据新闻大赛,拿到第三名的成绩,说实话,我和队友都是有些遗憾的,觉得并没有把我们的作品更好地展现出来。不过,在比赛过程中,我们结识了各大高校的数据新闻高手,他们有的不仅仅只做“文字+可视化图表”的新闻,还加入了视频、动画等元素,凸显融媒体特色;他们有的熟练掌握python等编程手段,数据可视化的专业程度已经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水平;他们有的视野开阔,注重国际传播力,作品十分国际化……走出学校,发现了自己和他人的差距,于是也深感幸运。
第一次分清什么是数据新闻,什么是“数字新闻”,是在大三的数据新闻课堂上,当时的理解还比较片面,直到这次比赛观看其他队伍展示,自然就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在业界组的展示中,评委老师提问澎湃新闻的参赛作品《我的汶川记忆》,他们收集了用户十年前地震发生时的几种情绪,比如“担心”、“恐惧”……再在地图上用散点呈现出来。评委老师提了个问题,这几种情绪不用数据新闻呈现也已经被人们知晓了,那这数据有什么新的意义和价值?而DT财经城数项目组的《重新认识地铁上的上海》就在描述、呈现数据之外,还用数据来预测未来趋势,来提供服务,比如让租房一族直观地看到哪几个地铁站附近的房子性价比最高。如果说前一个作品是将数据作为一种手段来建立情感纽带,而后一个作品则用数据把相似的人联系起来,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归属。这是简单罗列数字达不到的效果。
反观我们的作品,可能更加传统——将文字和数据结合,用客观事实来印证主观感受,一手采访资料仍然是我们的坚持。为了回答“在北京,上幼儿园难不难?”这个问题,我们用数据说话,从多个角度阐释了北京幼儿园数量不足的现状,也曾在寒风中与幼儿园门口的父母诚恳交谈,了解他们的直观感受和想法。只不过这还远远不够,好的内容也需要精彩的包装,我们的数据可视化水平和交互能力太差,可能就是我们的作品缺少竞争力的最主要原因。看到这里,希望我们的经验能对师弟师妹有所帮助,让人大新闻的作品更加“能打”一些。
比赛结束正值下午三点半,正是西安最热的时间。上个寒冷冬天的努力也迎来了最终的结果,不管是好是坏,我仍心存感激,并且以此作为前行路上的航标。
再次感谢方洁老师和我可爱的队友们,再次感谢数据新闻课堂上共同学习、竞争的伙伴们,再次感谢给我灵感和被我不停骚扰的柴老师,尤其感谢人大新闻给我们的舞台和无限可能。
本期编辑:仇辰 姜晶琨
阅读原文查看获奖作品~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