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不少专家指出,人形机器人在现代工业环境中日益重要。它们融合了人类的灵活性与机器的精确性,能够在各种环境中导航、处理复杂任务并适应多变条件,成为工业应用的理想选择。同时,日常任务的不断变化要求高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而这正是传统机器人所欠缺的。
这使得人形机器人必然会成为未来工厂进入5.0时代的焦点。
▍中国为何成为焦点
专家认为,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竞争的焦点是如何将最好、最快、最智能、最强大、适应性最强的人形机器人推向市场。二是产业链集中度较高。研究公司STIQ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几乎60%的人形机器人资金都是在亚洲筹集的,其余大部分资金都来自美国。
有国外专家追踪了全球49家人形机器人公司和超过100家具身智能企业,指出中国企业很可能在未来主导该市场。专家认为,中国庞大的机器人供应链和完善的生态系统极大地便利了产品的迭代开发与研发。此外,中国企业还获得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以上海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为例,其打造的机器人训练机构能让数十台人形机器人快速学习并完成任务,这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共享数据池。
相比之下,欧洲企业则面临挑战。以英国的Kinisi公司为例,其KR1机器人虽在本土设计开发,但制造环节仍需转移到亚洲。这是因为其核心部件(如电机、电池、电阻器等)大多依赖从中国采购,在亚洲进行组装显然更高效且成本更低。这种现状进一步强化了全球人形机器人供应链向亚洲集中的趋势。
中国供应链优势催生人形机器人创新突破。在精密制造领域,中国供应链的高度集中正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带来显著的创新优势。以核心部件无框伺服电机为例,这类专为机器人关节设计的组件具有紧凑结构、高效节能和低温运行特性,能显著提升机器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制造商在电机尺寸优化和绕组方式创新方面展现出全球领先的研发实力。
行业专家分析,人形机器人的研发面临双重挑战:
1.技术层面:需要开发专为人形运动设计的执行系统,这些组件必须同时满足紧凑性、轻量化、精确控制和动力输出的严苛要求
2.商业化层面:必须在性能与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保证技术可行性,又要实现规模化生产的成本控制
相较于欧洲厂商倾向于采用高成本定制方案的发展路径,以宇树科技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通过供应链整合和技术创新,成功突破了这一产业瓶颈。这种"中国模式"不仅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更建立了可持续的商业化路径,为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
同时,智能仿生手和超拟人形机器人企业图灵九歌科技也表示,受益于人形机器人市场爆发,其灵巧手订单同比暴涨约2倍,部分客户甚至提前锁定产能。这种量级的跃迁,率先实现人形机器人高效量产的国家,将在全球制造业中获得巨大竞争优势。
▍集群效益明显
专家同时指出,中国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优势显著。数据显示:宇树科技今年已中标25个公开采购项目,逼近其2024年全年32次的订单总量;北京海百川科技旗下超仿生机器人“智能体瑶瑶“订单量突破1000台;乐聚机器人去年交付100台,今年一季度订单同比激增200%,预计全年交付将跃升至千台级别。大量订单正驱动行业加速发展。
厂商普遍反映订单仍集中于科研院所、商业服务和工业应用三大场景,但结构正悄然改变。以宇树为例,其2021年至今年5月的订单曾高度依赖科研类高校。北京海百川科技有限公司则另辟蹊径选择文旅,商业服务领域,取得了不俗战绩。
▍瓶颈犹存?
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虽具备先发优势,但核心设计能力仍面临关键挑战。当前主流技术路线过度依赖硬件堆叠,而要真正突破性能天花板,需要在视觉感知、触觉反馈、能源管理、AI算法和实时计算等关键技术环节实现协同突破。尤其对于人形机器人这一复杂系统而言,其运动控制的核心在于对每个关节动态特性的精准建模与优化。实现自然、高效的运动能力才是人形机器人设计的首要目标,这远比简单的硬件集成更具技术深度。
在第二阶段的发展中,人形机器人要实现更深层次的进化,其设计团队需要具备从底层重构机械系统的能力——这意味着设计师不仅要精通电机、齿轮等核心部件的匹配优化,更要能构建一套可扩展的生产架构。然而,当前产业链难以直接培养出这类复合型人才,导致企业在原型开发时往往陷入两难:既要确保每个组件的可用性、功能性和可靠性,又要兼顾从原型到量产的可行性,这显著拖慢了研发进程。
采用"设计-制造一体化"的创新模式至关重要。通过让研发和生产团队在项目初期就深度参与设计,不仅能确保产品的可制造性,更能精准匹配市场需求。这种协同方式既可避免后期昂贵的重复设计,又能保证最终产品在性能和商业可行性上达到平衡。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向产业化迈进,持续的跨领域创新和全流程协作,将成为推动行业生产力提升和安全标准升级的关键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