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如何提高撰写质量?权要的整体布局非常重要

本系列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解读,帮助读者了解:

如何判断专利申请质量

怎么把专利申请写得更好

同一技术方案,不同的权要布局方式不仅会带来不同的保护范围、不同的创造性强度,而且后续答审的应对空间也不一样。

高质量的撰写,应该是能提前预判到各种审查的可能性,并在撰写权要时合理布局。

本篇通过一个技术方案,来看看合理的权要布局到底应该如何考虑?

01 技术方案梳理

导航技术领域,展示本车以及其他交通参与者可能的行驶路线,可以给驾驶员更多的驾驶参考信息,提高驾驶安全性。但交通参与者太多时,多条行驶路线挤在一起会让驾驶员难以分辨。

本技术方案的系统会根据实时获取到的本车和其他交通参与者的行驶信息,预测他们未来时刻的行驶路线,并在本车中控屏上显示;如果判断这些路线可能会产生交叉、重叠或被建筑物等遮挡,系统会自动调整这些路线的显示方式。

其中,显示方式可以包括:把被其他路线遮挡的路线缩短、用不同颜色区分可能会产生交叉或重叠的路线、把其中不重要的路线暂时隐藏、只显示未被建筑物遮挡的路线等。

调整显示方式时,可以根据优先级进行调整,例如:

对离本车更近、与本车可能发生碰撞的间隔时间更短、运动越不稳定(频繁变向)的交通参与者(碰撞风险更高),对应的路线优先显示;

汽车优先于自行车,自行车优先于行人;因为一般情况下可能碰撞对象体积越大、速度越快,碰撞的避让难度越高;

对于碰撞风险高的交通参与者,路线可以完整显示/加粗显示,低风险的交通参与者的路线简化或者隐藏;即碰撞风险越高的,路线越突出显示。

针对这个技术方案,权要如何布局更合理呢?来看看下面两组权要,哪组权要的布局更符合你的想法?

02 不同权要写法

写法一:

1、一种轨迹显示的优化方法,包括:

响应于自车预测轨迹与他人预测轨迹出现交叉时,基于预设优化规则,对所述他人预测轨迹进行显示优化;

显示所述自车预测轨迹与所述显示优化后的所述他人预测轨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他人预测轨迹对应的评估特征,确定所述他人预测轨迹的优先级;

根据所述优先级,确定所述他人预测轨迹的显示参数;

基于所述显示参数,调整所述他人预测轨迹的显示。

写法二:

1、一种轨迹显示方法,包括:

在车辆内的显示屏显示自车轨迹与相关轨迹,所述自车轨迹为所述车辆对应未来的时间段的预测轨迹,所述相关轨迹为周边对象在对应未来的所述时间段的运动预测轨迹;

响应于所述自车轨迹、相关轨迹及其他显示元素可能出现重叠,调整轨迹的显示方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调整轨迹的显示方式包括:优先显示与所述车辆碰撞风险高的所述周边对象的所述相关轨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调整轨迹的显示方式包括:优先显示与所述车辆发生碰撞的避让难度高的所述周边对象的所述相关轨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调整轨迹的显示方式包括:对与所述车辆碰撞风险高的所述周边对象的所述相关轨迹,相比碰撞风险低的所述周边对象的所述相关轨迹,赋予更突出的显示方式。

那么到底哪组权要的布局更好呢?看看下面的分析

03 哪组权要布局更好?

首先,写法一针对技术要素“不同的可能发生轨迹交叉或重叠的情况对应不同的显示方式“,在权2中将“不同的可能发生轨迹交叉或重叠的情况”上位为“优先级”、“不同的显示方式”上位为“显示参数”。这在撰写的常规处理中是没问题的,上位的表述也还比较合理,没有过度。后续也还可以进一步以从权对权2的上位特征做进一步限定。

但是,从权要布局的角度看,笔者认为写法二的权要布局方式会更好

写法二中针对技术要素“不同的可能发生轨迹交叉或重叠的情况对应不同的显示方式“,分别另起从权进行限定。这样布局对答复的好处非常明显:在审查时,针对不同的情况(即权2、3、4)可以分别获得评论、并可以分别抗辩。

如果3种情况均被审查员否定了创造性,申请人可以分别进行分析和抗辩。

如果审查员未否定全部情况的创造性,则申请人可以据情况选择针对被否定的方式继续抗辩,也可以选择接受未被否定创造性的情况拿授权。

并且,如果存在多种情况都可以获得授权,只需将这多种情况都放到独权,用“或“的方式体现即可。

另外,如果能获得授权的多种情况差异明显、且具有保护价值,可只选择其中一种情况拿授权,其他的可申请分案进行保护;而针对审查过程中没被批准的情况,也可以通过分案再行争取。

相反,如果将多种情况写在一个权要中以“或”的方式体现,只要披露一种情况,就都被否定了

结语

不同的技术方案,不同的撰写人会有不同的权要布局方式。

若技术方案存在多种可能的情况,且其中某种情况较为常规,采用“或”将多种情况写在一条权要会影响整体创造性。此时,将多种可能的情况分别撰写为从权可能更有利于答审。

本系列持续通过实例解读,帮助读者提高分辨专利质量、提升申请水准的能力。

推荐文章:

为什么要在专利申请里,同时写产品和方法权要?- 最高法中国专利判例解读

面对创造性较弱的技术方案,权要怎么写比较高质量?

中国专利答审 | 审查背后的逻辑 - 审查员为什么大量使用公知常识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BsItwZmD9c6jBLyV6bs4Iw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