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尔大学(UdeM)物理系教授、IRIC 电子纳米生物传感器设计与应用研究室主任德尔菲娜・布伊(Delphine Bouilly)领导的团队,成功开发了一种创新的自动化和并行化湿法转移技术,用于高效、精准地将CVD生长的石墨烯纳米带阵列转移到目标晶圆上,并实现方向控制和多层堆叠。这种单原子层厚度的材料在电子芯片组装中具有重要作用,新方法将为分子诊断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该研究由博士生阿米拉・本谢里夫(Amira Bencherif)主导,相关成果发表于《npj 二维材料与应用》期刊。
1
详情
研究背景与挑战
传统转移方法的局限性:CVD生长的石墨烯需从金属基底(如铜)转移到功能化基底,但传统湿法转移依赖人工操作,效率低、易引入缺陷,且难以规模化。干法转移(如卷对卷技术)虽适合大面积转移,但对柔性基底依赖性强,且可能损伤材料。
需求与瓶颈:晶圆级器件制造和范德华异质结构需要高精度、高吞吐量的转移技术,同时需控制材料的取向和堆叠顺序。
技术创新与装置设计
核心装置:由玻璃柱阵列和双泵流体系统构成。玻璃柱形状(圆柱形或H形)决定石墨烯的定位与取向,双泵系统实现铜蚀刻、清洗和沉积的自动化。
圆柱形柱:通过凹液面使石墨烯居中沉积,适用于无方向要求的转移。
H形柱:利用狭长液面固定石墨烯带的方向,实现精准平行排列(误差约±5°)。
并行转移流程:
铜蚀刻:将覆盖PMMA的石墨烯/铜片置于玻璃柱内的蚀刻液中溶解铜。
清洗与液面控制:双泵系统动态替换蚀刻液为去离子水,避免液面剧烈波动。
晶圆对齐与沉积:目标晶圆插入玻璃柱下方,泵出液体使石墨烯/PMMA缓慢沉积,避免褶皱。
实验结果与质量验证
定位精度:石墨烯片在8mm直径柱内的定位偏差仅0.4±0.2mm,3×3阵列晶圆上所有石墨烯均成功转移至预设电极区域。
质量评估:
形貌分析
(SEM/光学显微镜):自动转移的石墨烯无撕裂或褶皱,优于新手手动转移(后者常见缺陷)。
拉曼光谱
:ID/IG比(~0.27)与手动转移(~0.25)相当,表明缺陷密度低且分布均匀;G峰与2D峰位置分析显示应变和掺杂水平相近。
电学性能
:场效应晶体管(GFET)的载流子迁移率(几何均值~250 cm²/(V·s))在自动与手动转移样品间无显著差异,验证电接触质量。
方向控制与多层堆叠
H形柱实现取向控制
:石墨烯带在转移过程中保持平行排列,通过旋转晶圆或调整柱阵列方向,可在同一晶圆上叠加不同取向的石墨烯层(如垂直交叉结构),为异质结器件设计提供灵活性。
技术优势与应用前景
高效率与可扩展性
:并行处理多片石墨烯,减少单次处理时间;装置设计兼容标准晶圆尺寸(如4英寸),适合规模化生产。
材料节约
:仅消耗目标区域所需的石墨烯,避免传统湿法转移中大面积材料的浪费。
工业适用性
:无需复杂设备或高技能操作,且玻璃柱可重复使用,降低成本。
潜在应用
:适用于其他二维材料(如MoS₂)的转移,推动光电探测器、传感器及扭转电子学器件的晶圆级制造。
总结
该技术通过创新的装置设计和自动化流程,解决了二维材料转移中的定位、方向控制和规模化难题,为基于范德华异质结构的高性能器件制造提供了实用化方案。未来工作可进一步优化柱形设计以提高方向精度,并探索多材料异质结的自动化组装。
微信号
世说新材
G-Research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