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混沌大学创新院,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邢波教授的AI人工智能,然后辅导同学们把AI的知识进行应用落地。在辅导的过程中,一个关于学习效果的认知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出来。
我自己大学毕业后,也已经不知道参加多少门课程了。一直以来,我都是在听课时认真记下老师讲的的课程内容,然后看着满满的笔记本,内心中充满了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感觉到自己学习到了很多。但实际上,很多知识慢慢就消失了,对我的工作和生活并没有带来什么实质帮助。
最近,我颠覆了一下自己听课的方式。不再是认真记下老师讲的每一个课程内容,而是先给自己做了一个身份定位。问自己第一个问题:今天,我来听课,我是谁?我是一个顾问,还是一个创业者,还是一个其他什么身份?
然后,在听到老师讲的内容之后,不再急着记下课程知识,而是静心在脑海中想第二个问题:联系到我的企业、工作岗位、产品,是否可以具体应用?底层逻辑是否相通?具体如何应用?就这样让这个念头在脑海中快速裂变。
具体实战应用的灵感迸发出来之后,不管多大多小,迅速记在笔记本上。一天下来,记了满满一页的具体行动方案。
最后,尽快去落实,并在行动中检验和迭代。如此试验了几轮,感觉收获非常巨大,学习的效果极大提升。
赫然觉察,我之前花了大量时间和金钱,上了那么多门课程,记了那么多笔记,过了一段时间后,最终,那些笔记上的知识到底和我有什么关系?甚至,有时候,偶然翻一下之前记的笔记,发现是那么的陌生。。。如果是这样,那么,之前学到的知识,真的是我的知识吗?我真的是在学习成长吗?还是只是个录音笔?
我想,这两种不同的听课方式,效果差异巨大的根本原因是:你和听到的知识之间有没有产生链接?
在听课时,如果你心中有一个应用主体,你就会像海绵一样,吸收外部的知识为我所用,做到知行合一,做到知识的内化,从而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为自己创造价值。
反之,如果你听课没有一个主体的话,即使你很认真在听,即使你用笔记本记下很多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并没有和你产生链接,它们就这样静静的存放在你的笔记本里,存储在你的大脑中的某个角落。
就好像一个仓库一样,你听到的知识就存放在仓库的某个角落,仓库门上挂把锁,你也就偶然开下锁,看一下那些知识(就是说,和朋友闲聊吹牛的时候,作为谈资而已),然后就又关门上锁了。
久而久之,这些知识在仓库里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变得陈旧不堪,直至腐朽,最终化为灰烬,消失不见。
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就不是知识为你所用,而是你被知识所用了。
你的大脑成为了这些知识的免费存储仓库。不仅占用你的宝贵存储空间,同时也没有为你创造多大价值。
所以,只有在听课时,有一个应用主体在脑海中,应用主体和知识产生链接才真正创造价值。
你的知识链接力越强,频率越高,也就意味着你的学习成长速度越快。
最后,如何在听课时提升知识链接力?做到知识为我所用?一下四步供你参考。
1、清晰明确:这次来听课,我是谁?我干嘛来听课?
2、我听课的应用主体是什么?哪些知识可以应用到这个主体?如何应用?
3、趁着灵感还在,赶快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些应用的灵感,不管是大是小。
4、知行合一的去行动,在行动中迭代优化。
祝各位朋友都能链接知识,知识为我所用。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