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2024年诺贝尔奖项目全都花落美国,难道我们真的技不如人?

每到十月,诺贝尔奖就像是一场全球直播的“神仙打架”,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拿奖的自然是喜笑颜开,名利双收。而年年陪跑的,除了默默吞下“意难平”,还得面对来自灵魂深处的拷问,我们到底差在哪儿?

其中最扎心的莫过于我们和美国的差距,人家是年年拿奖拿到手软,我们却是年年陪跑,偶尔出现一两个获奖者,还往往是加入了外国国籍的华裔科学家。

科研实力与诺贝尔奖的“双赢”

先别急着妄自菲薄,咱们来仔细扒一扒诺贝尔奖,这块“金字招牌”背后的真相。

不得不承认,美国在诺贝尔奖的舞台上,一直是当之无愧的“王者”,截至到现在,美国已经累计拿下了415个诺贝尔奖,稳居世界第一,比排名第二的英国多了将近三倍。

有人说美国人天生就比我们聪明,显然是无稽之谈,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收割机”,与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密不可分。

美国舍得在科研上砸钱,每年数千亿美元的科研经费,让很多国家的科研机构都望尘莫及,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科学家们才能放开手脚,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

从顶尖大学到国家实验室,从政府机构到民间企业,美国都建立了完善的科研网络,为科学家们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资源。

吸引着来各地的顶尖人才,优厚的待遇、开放的环境、自由的学术氛围,让无数科学家对美国趋之若鹜。

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完善的科研体系和顶尖的人才队伍,美国想不在诺贝尔奖上有所斩获都难,诺贝尔奖真的能够,完全代表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吗?也不尽然吧。

诺贝尔奖评选主要关注的是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而对应用研究的成果关注较少,美国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要转化为诺贝尔奖,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日本宣布半世纪内斩获三十座诺贝尔奖。

我们的一个邻居日本,它在诺贝尔奖的舞台上,可谓是“大放异彩”,获奖人数屡创新高,大有赶超欧美之势。

2000年,日本提出了一个雄心的目标,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不过是日本人“好面子”的体现,毕竟诺贝尔奖不是想拿就能拿的。

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基础研究,加大科研投入,培养优秀人才,为科学家们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研究不能近利,要像培育一棵参天大树一样,需要长期的浇灌和呵护,他们鼓励科学家们专注于基础研究,就算这些研究在短期内看不到任何实际效益,也要坚持下去。

“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换来了丰硕的回报,日本在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诺贝尔奖也随之而来。

截至2024年,日本已离他们当初的目标越来越近,成功经验表明,诺贝尔奖并不是遥不可及,只要找准方向,持之以恒,终将有所收获。

追逐道路漫长。

与美国和日本的“高光”相比,另一个亚洲大国印度,在诺贝尔奖的舞台上就显得有些“落寞”了。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印度在信息技术、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诺贝尔奖的角逐中,印度却没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截至到2024年,他们只有13人获得过奖,数字与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极不相称。

有限的科研经费,使得印度科学家们不得不为经费而发愁,难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很多优秀的印度科学家选择到欧美国家发展,这削弱了印度的科研实力,科研文化也存在一定问题,印度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而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

诺贝尔奖主要奖励的是,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印度获奖的机会,印度在诺贝尔奖的征途上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印度能够在诺贝尔奖的舞台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诺贝尔奖的“尴尬”与“期许”

说回我们自己,这些年,我们的发展瞩目,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际地位也日益提高。

在诺贝尔奖的舞台上,我们却没有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除了少数几个加入外国国籍的华裔科学家,真正意义上在中国本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只有屠呦呦一人。

每当诺贝尔奖揭晓,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在领奖台上风光无限,我们难免会感到一丝“尴尬”,难道我们真的不如别人,难道我们真的没有能力冲击诺贝尔奖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举世的成就,特别是在航空航天、量子通信、超级计算等领域,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

过多的行政干预过度,评价体系急功近利,学术自由氛围缺失,都制约着我国科学家的创造力与活力,难以充分施展。

不可否认,诺贝尔奖是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代表着在科学探索道路上的重大突破,它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评选机制并非完全客观公正,诺贝尔奖的评选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评委的个人偏好、学术界的派系之争等等。

互联网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但至今还没有诞生一位,因为互联网技术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更应该体现在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既要争取在诺贝尔奖的舞台上取得突破,更要立足于自身实际,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发展道路。

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不是在于获取奖项,而在于探秘未知领域、为人类谋福祉。

诺贝尔奖只是对科学家的一种肯定,但绝不是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真正的科学家,应该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把精力投入到更加有意义的研究中。

我们需构建一套更为科学、完备、客观的评价体系,以衡量国家科研实力,引领科技发展走向,从而推动科技事业不断进步。

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当为人类福祉,绝不是个人名利,我们应引导科学家树立正观,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与民族的伟大事业内。

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科学家一定能够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向世界展示中国科技的力量!

信源:中国网2024年10月15,关于《聚焦制度与繁荣 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jVxUH88MkTSjHE1DmLunY4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