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首次颁发。截至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已经颁发118次,有227人次获奖,其中47次由一人获得,33次由二人分享,38次由三人共享,约翰·巴丁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两次获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从获奖者国籍来看,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人数最多的5个国家依次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含前苏联)。
这些国家之所以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上屡创佳绩,不仅得益于它们深厚的科学底蕴与历史积淀,更在于它们对科学研究持续而坚定的投入与支持。作为科技创新的领头羊,美国科研体系完善,高等教育机构众多且实力强劲,为物理学家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丰富的资源。从粒子物理学的最前沿到量子计算的最新突破,美国的科学家们不断推动物理学的边界。
作为工业革命的发祥地,英国科学传统源远流长。牛津、剑桥等古老学府与皇家学会等科研机构共同构筑了坚实的科研基础,鼓励自由探索与跨界合作,使得英国在基础物理与应用物理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霍金对宇宙黑洞的研究,英国物理学界不断推动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边界。
作为“理论物理的黄金时代”的重要参与者,德国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数学功底为物理学的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量子力学的早期探索,德国物理学家的贡献至今仍熠熠生辉。
法国以其在光学、热力学等领域的开创性工作闻名于世。法国科学家勇于挑战传统观念,不断追求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的完美结合,为物理学的发展贡献了诸多里程碑式的成果。从居里夫人的放射性研究到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法国物理学家们在探索自然规律的道路上从未停歇。
作为曾经的苏联主体,俄罗斯物理学研究在冷战期间达到了巅峰。从列宁格勒学派到莫斯科的众多研究机构,俄罗斯科学家在物理、实验物理以及宇宙学等多个方向上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展现了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
日本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得益于其政府对科研教育的高度重视与持续投入。从“科学技术立国”到“创新立国”的战略转变,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优越的研究环境和充足的经费支持,还激发了全社会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与尊重。
在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共有6位华人获奖,其中1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那就是杨振宁先生。杨振宁出生在中国大陆,在这里读完本科,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他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2015年宣布放弃美国国籍,重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